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20个年头,而专门干编辑工作的时间恰巧是我新闻龄的一半。10年的编辑生涯使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但体会最深的就是:编辑工作过程就是新闻策划过程,策划是报纸编辑的看家本领。所谓报纸的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指整体策划、组稿策划和版面策划。报纸栏目的设置及版面质量的优化有赖于编辑的策划水平。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他接到一个版  相似文献   

2.
一个记者完成了采访,写出了稿子,下一道"工序"就是编辑的事了.这时候,记者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情况是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用不用,怎么用,早用晚用,是编辑的事了.另一种情况是怀着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编辑会如何处理,期待着早点听到有关稿子的消息.  相似文献   

3.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4.
1988年《出版工作》第二期“大家谈”专栏里刊登了道一同志所写《编辑写序,好!》一文,对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心理学》一书由责任编辑王大路同志撰写序言一事,加以肯定和赞扬。这一观点是我完全同意的。文中对编辑的工作不乏某些精辟的见解,如说:“编辑工作既带有学术性,同时更多的却是编辑加工、编辑事务方面的工作。编辑就是一种一脚踩在学术界、一脚踩在出版界的桥梁人物。因此编辑应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5.
还是在我初涉世间的时候,我就背熟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也许就是这句名言,引导我走上美学的编辑之路。我欣赏人类对美的追求,我希冀社会的真正进步,但直到我走上了编辑工作岗位,把我读过的东西沉淀下来,我才开始省悟到,科学的进步,是在自身的扬弃中实现的。一种理论的提出,总伴随着不同观点的对峙。派别林立,体系对垒,既是一门科学不够成熟的表现,也是它正在成长壮大的征兆。这中间,大家商讨着,议论着,在激烈  相似文献   

6.
自打2002年《中国编辑》创刊后,我对出版系统创办的诸种杂志的阅读兴趣便发生了某种变化。说得更直接一点儿,就是我更喜欢看《中国编辑》了,以至于每期出版之前,我都抱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希望早早读到,以为快适。  相似文献   

7.
我看编辑工作朱永庚在一份编辑工作者的登记表中,有个栏目是“职业观”,也就是对编辑这个行当的看法。我猛一看到这个栏目时,脑中一片空白,因为尽管做了七八年的嫁衣匠,却从未对这个问题作过认真的思考。思付良久,我在那一栏目中写下了如下几句话:编辑一面当学生,...  相似文献   

8.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好编辑工作。 也许会有人说:“你过分夸大了编辑工作吧。编辑,不就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吗?” 这修改删补就是一门学问,小看不得的。  相似文献   

11.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2.
我自1977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年,古人谓之“一世”。唐人有诗曰:“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一世,也就是一生、一辈子。可以说,我的一生一世的事业就是编辑工作。一个人毕生所从事的一种工作,其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这对每一个过来之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91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在副刊编辑岗位上的,起初在我的想象中,编辑的生活既无传奇色彩,也无惊人之举,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一介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老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副眼镜,偶尔从满堆的故纸中抬起头来,发出苦恼人的笑,我就是带着一种由无知而引起的怠慢的心情踏上编辑岗位的。  相似文献   

14.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6.
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的视角对编辑思维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两个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编辑选稿模式和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提出了编辑的本质是意义,编辑就是编辑意义的论断.这是对编辑活动和编辑思维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出版广角》2013,(5):94
在信息经济时代,在信息爆炸时代,如果没有编辑这个职业,对人类将是一个灾难,编辑是图书内容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编辑出版工作不仅仅具有商业的性质,更是一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编辑,需要三种文化创造力:发现的能力、组合文化的能力、创新呈现方式的能力。——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贺圣遂我觉得做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就是不要为了赚钱而制造垃圾。我希望把这个社会中最有价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不太好,叫人看了容易引起误会,还以为是介绍什么编辑经验的。如果如此,就是天大的笑话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编辑过程,雪泥鸿爪,留个脚印就是了,岂敢他想! 再说,编辑行当五花八门,各有专业,各有天地,可以说风马不接,互不相涉。你做你的美术编辑,我做我的政治编辑,他做他的科技编辑,不过分道扬镳吧了。而且各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天资也不划一,很难找一条共同的道路可走,似乎也无成方可服。下面我只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20.
编辑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闯进了编辑职业圈.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原以为编辑就是组稿看稿,编辑出版.迈入大门才恍然大悟,完全不是想像的那样,原来我对这个职业了解甚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按常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都不会轻易改变专业或职业.我既然选择了它,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现实.好在我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算是一种改行的优势吧,但毕竟是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只能从零开始,边学边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