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柳 《世界文化》2005,(12):10-11
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受到过死神的捉弄并惶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作为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细致的琢磨和深刻的领悟后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所以不得不用死亡去实现另一种圆满。这就是贯穿他一生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2.
政治罪惡論     
序言一①國無政不立,政所以爲治之具也。雖然,蓋難言之。有國以來,爲政不齊,治亂之生伙矣。夫何長亂之轍多,而即治之機遠乎?若不可見其足以爲亂,常若過其所以爲治者焉。夫人民亦何賴於政,而徒繭首罥足,甘心以受其亂邪?盗者殺人攘貨,奪匹夫之命,掠訾算之財,而弗能逭於刑誅。且夫元惡大憝巨奸,乘時竊命,假威柄悍然據人上,逞其淫毒,以賊我元元。則羣懾伏於下無與之抗者,若天命然,斯亦足駴矣。彼元惡大憝巨奸者,皆必躬致尊盛之位,力握樞軸之任,生尸肥禄,死竊大名,利薈於一身,禍流於無窮。其始焦思堅謀,含螫礪爪,巧襲而競營,  相似文献   

3.
1956年5月13日,以著名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饮誉世界的原苏联大作家法捷耶夫突然开枪自杀。消息传出,世人无不震惊。法捷耶夫正当壮年,并且处于文学创作与社会活动的鼎盛时期,一直是苏联文坛的高官显贵。他为何要饮弹弃世?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大问号。然而官方的讣告只简单地写道:“因酒精中毒,在精神抑郁中自杀而死。”这种说法是不能解释其悲剧的。尤其让人生疑的是,据当时第一批赶到法捷耶夫自杀现场的人说,死者的床头柜上放着一个写有“致苏共中央”的蓝色信封。后来作家肖洛霍夫专门去询问赫鲁晓夫,而赫鲁晓夫坚决否认法捷耶夫留有遗书,这就使得作家之死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里。刚刚离我们而去的钱钟书就是那种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他用生命为不朽再次作出了发人深省的回答。钱钟书一生不慕名利。国内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国文化名人录》,钱先生...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一种神奇的精神美食。它可以丰富、改善、感染和净化人的心灵,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惟有艺术毋需语言,艺术追求真善美亦创造真善美。人们的生命因艺术而充满奇迹和欢乐。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则说:"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这种源于人们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将书画作品的好坏与人的品  相似文献   

7.
先秦兵家人文主义精神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兵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特征,主要表现在:强调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表现出浓厚的生态文化观念;主张不战而胜、兵不血刃而天下亲,表现出追求和平与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倡导诡诈与仁义辩证统一,对敌人用诡诈,对士卒与百姓施仁义,体现其惩恶扬善,去邪扶正的道德追求;既重天道,又重人道,主张去鬼神、任人事,具有朴素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口号,蕴含了厚重的民本与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剑 《寻根》2005,(3):22-25
科举制是世界上首创的纯粹的文官选拔制度。对于中国人来说,科举制从制度上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界限,是社会上下层之间流动的惟一一条正常而狭窄的通道。五代人王定保说得好:“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犯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难怪世人趋之若鹜。宋代的真宗皇帝可谓熟谙世俗之心,传其曾作《劝学诗》,  相似文献   

9.
道家哲学与现代"生"、"死"观叶秀山《老子》书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无...  相似文献   

10.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值得人们深思。上面喜欢什么,下面自有人照着做。上面如果喜欢听好的,那么,下面肯定报喜不报忧。上面要求严格,那么下面往往不敢做假。因此各方面的负责人应当自律严格,带头遵守法制,...  相似文献   

11.
仁,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誠乃厚德安止之根、深情興發之源。生命的喩象,作爲本原生化之具象顯現,真實可信、生動可感,妥洽呈示仁之生意。祈向共同生存的大和諧,仁的喩象以種子爲佳,譬其善生善成,終始周復無窮已。族類血種播散,精神火種傳續,嘉生繁祉,遂其生而盡其性,匯入天地家園共生共榮的協奏,同呼吸共命運。仁者人也,成就其整全生命的完善,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參天拔地的宇宙樹,備歷寒暑而常青,永不失其本心。  相似文献   

12.
欲望的独特性——《香水》的媚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阴沉而诡秘,凡是看过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兴奋而迷茫的感觉。兴奋是由于其情节之曲折离奇、匪夷所思;迷茫是由于整个事件似乎超出了人们的善恶、是非判断范畴,使道德判断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在嵩山地区,有出灵后孝子将放置在院内摆放供品的盘(碗)顶在头上,拄着哀杖一件一件哭送到灵棚中供桌之前的习俗,称为顶供。顶供仪式是嵩山地区丧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礼节之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登封以及周边的新密、伊川等地都有此习俗。《荀子·礼论》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这说明自古以来国人都把丧葬视为人生大事。当然,丧葬也确为人生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的四礼之一,又  相似文献   

14.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周益锋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长途征战之绝唱,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的创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显示了中国人民为求得翻身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一月为拜伦诞生200周年纪念。他作为一名诗人,一个男子汉,无论是他的生前或在他死时,都唤起了人们非常强烈的情感。时至今日,这种情感依然不衰。作为诗人,拜伦曾被伦敦的贵族和文人捧为名流,而批评家及道学家们却对他的诗妄加指责。多情的年轻女子视他为崇拜的偶像,因而放荡、乱伦、鸡奸的谣传把他搞得如此臭名昭著,致使他不得不在1816年流亡国外。作为希腊独立战争的一位英雄并为之而献出生命的拜伦却赢得了希腊人民的衷心爱戴,他的死使全希腊人民沉入悲痛之中。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教堂的教长却拒绝安葬他的遗体。一位诗人,既能获得人们如此的赞扬,而同时又遭到一部分人如此的嫌弃,是极为鲜见的。拜伦以他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但在其《恰尔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的一个村子,参加亲戚(家中男主人)的丧礼,目睹了中国传统丧礼流传至今的许多遗风,颇为感慨。在此,谨据地方志书、古典小说等文献,对照当下丧俗,谈谈民间习俗的传承所昭示的历史文化根深蒂固状况,以及在当下的某些新变化。《荀子·礼论》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可见丧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礼制有吉、宾、军、嘉、凶五礼,其中凶礼即丧礼,  相似文献   

18.
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为了探索道德和人道的涵义,劝导人们"要认识自己",以挽救当时社会上道德的沦丧,但是遭到了指控,被判处死刑。尽管按当时的习俗,苏格拉底对判决可以不予服从,而且朋友们也已设法让他逃往国外。但在苏格拉底看来,信念重于生命,为了这信念,即使是死,也要勇往直前,因而拒绝了朋友的安排。此前苏格拉底曾在《斐德若篇》中说,哲学家应当去死,让肉体从尘世的生活中超脱出  相似文献   

19.
裴登峰 《寻根》2002,(6):17-20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代。与春秋相比,战国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做了如此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因而王夫之《读通鉴论》称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确,战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感情。一旦要离开时,便有割舍不开的眷恋。《孟…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