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逝"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请一个同学先到讲台前来溜达溜达.有人愿意吗?   生:我愿意.   师:是个大胆的孩子!(生在讲台前来回走了两圈)   ……  相似文献   

2.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请一个同学先到讲台前来溜达溜达,有人愿意吗? 生:我愿意。 师:是个大胆的孩子!(生在讲台前来回走了两圈)  相似文献   

3.
叶应斌 《四川教育》2013,(10):40-40
[案例1]吴正宪“相遇问题”教学片断 课前谈话,吴老师发现孩子们有些胆怯.于是,临时调整教学设计. 师:上课前,老师想请一个同学先到讲台前来溜达溜达,有人愿意吗?  相似文献   

4.
第一课时(窦桂梅执教)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哎呀,真愿意听呀,不光对我,包括台上台下的老师都愿意听.你愿意向谁问好,就向谁问好.  相似文献   

5.
一、发现"器材",留心感觉,真情表达 师:你们经过讲台前,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 生:讲台上有水瓶、木棒、气球,还有水缸. 生:瓶子里装满水,边上挂着两个气球,用一根线吊住,上面还有一根木棒. 生:天平、吸管、干毛巾…… 师:发现这些器材,有什么感觉? 生:可能会让我们以"做实验"为题写一篇作文. 生:我感觉这节课肯定是很有趣的.(师板书:有趣.)  相似文献   

6.
片断一:教师请两个学生(分别是全班最胖的学生和最瘦弱的学生)到讲台前面进行掰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瘦弱的同学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呢?生: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力气悬殊太大。生: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学生们又哈哈大笑。)师:怎样知道这两个同学谁重谁轻呢?生:用眼睛就能看出来。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把他们两人抱起来试试。师:那谁愿意来试试?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抱刚才比赛的两个学生。生:还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  相似文献   

7.
[课前交流]   师:你们班谁最会画画?   生:×××.   师:会简笔画吗?   生:没问题.   师:请你在黑板上按老师的要求来画山,有困难吗?   生:没有.   (生按师要求逐一画出"高高""奇特""险峻""连绵""磅礴"的山,师逐一编号)……  相似文献   

8.
[课前交流]   师:你们班谁最会画画?   生:×××.   师:会简笔画吗?   生:没问题.   师:请你在黑板上按老师的要求来画山,有困难吗?   生:没有.   (生按师要求逐一画出"高高""奇特""险峻""连绵""磅礴"的山,师逐一编号)……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受了京剧的熏陶吧,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和同学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一个小品。使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戏剧化了”(李伯棠语)。下面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一个语文教学生活化、戏剧化的生动的范例。这个教学环节的内涵非常丰富,耐人寻味。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诗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生背)师:我女儿真能干,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相似文献   

10.
一 师:你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吗? 生:愿意。 师:帮老师拿一下眼镜可以吗? 生:行。  相似文献   

11.
于漪课堂 <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多变的现象是由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 生1:(指着板书)老师,您错了. 师:(看板书,还意识不到错在哪儿)请你上讲台说.  相似文献   

12.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重要一步。如何才能创设好的情境,紧扣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并感悟几位名师的精彩导入。【片断一】特级教师钱金铎"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新课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好!刚刚见面就要请大家上课了,愿意吗?生:愿意。师:为什么说愿意呢?生1:老师给我们上课,能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讲"罗斯福保守秘密"和"周总理妙答外国官员"的机智故事)一揭题释题师:今天,宋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很会说话的小孩,愿意一同前往吗?——(出示课题"杨氏之子")他是谁?(生齐答"杨氏之子")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杨氏的儿子。生:姓杨的女人的儿子。不对,应该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师:对的,在这里"氏"是姓氏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杨家的儿子就是杨氏之子。师:(指名两个男同学)你是——(生:李氏  相似文献   

14.
[案例] 上课了,我手里拿着一筐乒乓球来到讲台前的空地上。 师:同学们,老师想把这筐乒乓球搬到对面去,在搬运过程中,我的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但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搬,你们认为可以借助哪些工具呢? 生:可以用篮子。 生:可以用脸盆。 …… 生:(也许是看到了讲台上的电线)可以用软软的  相似文献   

15.
师在“笑了”的前面加上一条直线并填上“妈妈”生齐读妈妈笑了。师 :下面请四个同学上来读一读 ,谁愿意?生轮流读“妈妈笑了”。师 :你念得真好!老师感谢你 ,你为男人争了一口气!走到一位男同学的座位旁 ,亲密地握着这位男生的手 ,亲切地说)生露出羡慕的神情。(评 :贾老师走下三尺讲台 ,融入学生之中 ,与学生亲切地握手 ,从而起到师生间零距离的效果。)师 :我在“妈妈笑了”前面加一个逗号 ,逗号前面再加一条直线 ,这样一来 ,就变成了什么事使妈妈笑了?生 :爸爸戒烟了 ,妈妈笑了。生 :哥哥改错了 ,妈妈笑了。生 :哥哥考取了重点中学 ,妈妈…  相似文献   

16.
一 师:同学们,谁能替孙老师请两位听课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一起来上课?(生纷纷举手)至于你怎么邀请,就看你的现场交际能力了. (生现场邀请听课老师中的两位上台) 师:帅气男生看上了靓女老师.(笑声)欢迎两位老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里来一起学习.同学们怎么表示? 生:老师,欢迎你们两个加入我们的团队. 师:听听被邀请的老师怎么说. (被邀请上课的老师甲、乙表示感谢) 师:这就是融入.融入需要语言沟通.被邀请的老师坐在台下是老师,坐在我们的群体当中就是—— 生:朋友. 师:朋友见朋友,首先握握手. (师生与甲、乙握手) 师:请看屏幕,齐读课题! 生:今生与你相遇. 师:"今生与你相遇"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相遇.  相似文献   

17.
杨平  孙敬东 《山东教育》2012,(10):26-28
师生课前交流,说优点。师:听说咱们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同学们个个都非常优秀,老师想认识几位同学,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介绍你的同学,告诉老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生:我的同桌非常爱学习。生:我们组的小组长值日总是任劳任怨。  相似文献   

18.
<正>课前活动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互动,老师说"行得正",同学们说"坐得端"。师:行得正!生:坐得端!师:请大家将带过来的笔墨纸砚用最短的时间铺在桌面上。(学生摆好笔墨纸砚)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师: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用五种字体来概括中国书法,是哪五种呢?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相似文献   

19.
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生听得如痴如醉。)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师:既然是中…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母"字,写横的时候,要写得长一些。长笔画写开了,整个字就舒展了。师:读课题。生:(齐)慈母情深。师:读得很有感觉。课文读熟了吧?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们听一听?(生读课文,语速很慢。)师:停一下,语速要加快一点,读书不能这样拖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