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会说话的钟     
《青少年日记》2009,(2):54-54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2.
幽默与笑话     
小丹 《中学生英语》2010,(12):25-25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农业,便利农民,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是一个“偶然的天才”,他纯粹依靠自己的智力形成了对宇宙的理解,即使对科学热情不高的美国人,也把他看作科学的最高象征。时至今日他的智力还是无与伦比。“下一个爱因斯坦”可能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5.
小超,是一个令我束手无策的“打架王”,他极有个性,脾气暴躁而且倔强,好打抱不平,软硬皆不吃。校内如有打架事件发生,他往往是一个主角,自然就成了全校有名的“棘手人物”,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坏学生”。对于他,我经常是三天一大教育,两天一小教育,可任凭我怎么教育,他仍然是我行我素。我恨得咬牙切齿,觉得他真是无可救药了。  相似文献   

6.
淡泊与谦让     
何山石 《初中生》2009,(1):88-89
由于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感到有些意外。他风趣地说:“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化学家了。”“这是给我开的一个绝妙的玩笑!”  相似文献   

7.
约翰·D·洛克菲勒①是个世界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一直来聚讼纷坛,莫衷一是。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他是许多美国人鞭挞和求救的中心人物一方面,他被称为“强盗贵族”,参议员罗伯特·拉福莱特骂他为当代“最大的罪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他一类的人是“罪恶的大富豪”。②另一方面,“成千封私人信件从各处蜂拥而来,求他帮助或给钱”。③在我国洛克菲勒长期来被看成美帝国主义或美国垄断资本的一个化身。某种意义上。他确实是美国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缩影,但对他在美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未来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1985年写了一系列为哈佛诺顿讲座而准备的讲稿,总标题就叫做《下一个千年的六个备忘录》。六个备忘录分别是“轻”“快”“准确性”“视觉性”“多样性”和“连贯性”。可惜,他只完成了前五个讲稿便逝世了,也没有亲临哈佛演讲。他的遗孀后来把这些讲稿整理出版,仍然冠以“六个备忘录”。当然,在备忘录里他讲到的是文学的未来。 “轻”,卡尔维诺首先强调。他并不是忽略重,而是对轻更感兴趣,因为他自己的写作经常都是在减去重量,尤其是减去小说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他把“轻”视为一种价值,而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在众多的城市流浪中找寻,骆英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他直接参与了都市的开发和建设,经营着一个颇具实力和颇具影响的企业,是一个成功的中青年企业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城市的受益”。按理说,功成名就之后,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成功带给他的喜悦,尽情享受都市的繁华与便捷,但作为诗人的骆英,其内心的荣耀与世俗的荣耀似乎并不相称,他偏偏“站在了城市的对立面。尖酸、刻薄、激进、变形,似乎是城市不共戴天的敌人”。当他看到“城市化的过程加大了社会的不平衡,在城内和城外,有着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强烈反差,使他内心充满矛盾和苦痛,也使他以批评的姿态,对城市和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确认。“对社会良知的渴望,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以激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另类的鲁迅     
吴志翔 《学习之友》2006,(10):56-57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我知道他有着一颗敏感却又坚实的心,一个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灵魂,读得多了,也会感到这个老头儿的亲切:并且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与很多中国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3.
梁漱强不仅是一个沉于书斋的学者、思想家,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者,毕生都在为自己的理论和主张而实践。他是一个特别注重实践的知识领袖。他曾讲:“我原是一个不学的人,更且从来不存成为学者之一念”,研究问题的目的“归结在行动”。他一生的许多“行动”是在山东进行的。在这里,他进行救育改革,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还做了一些政治斡旋,这些活动,关涉他一生的功过、毁誉。  相似文献   

14.
张宁  马正扬 《中学文科》2004,(12):32-32
他,是一个自称“马路对面走来的人”。他,是一个自称“什么事都干过的人”。他,是一个自称“与众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不打不成长     
“省级优秀校长”这样一个美丽的光环,不能不令人羡慕,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光环下面,罩着的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战略指导思想,以他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他是~名校长,而且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校长,他会这样做吗?事实是不是如此?文章列数了不少事例,“铁证如山”。那么儿子成才了吗?  相似文献   

16.
迁就平庸,已经是我们多年来的美德了。一个演员的戏很蹩脚,说“她很努力”;一个画家作品很拙劣,说“他孜孜不倦”;一个诗人诗歌写得很差,说“他是个好诗人”;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很不像话,我们会说:“他(她)已经尽力了”。  相似文献   

17.
大头传奇     
张玥  于小江 《广西教育》2006,(7C):16-16
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和王然是同学,如今到了初中,大家还是很“有缘”地被分到了一个班。他个子一般高,身材也一般。就连长相也是一般中的一般,可就是这么一个“一般”的人,却拥有着“不一般”的脑袋。这不是说他有多聪明.也不是说他的发型有多特别,他的脑袋之所以“不一般”,那是因为他的脑袋相当的大,相当的与身体的比例不协调。所以,大家便送他个绰号“大头”。  相似文献   

18.
读《晃晃悠悠》是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拥衾和那个“我”晃晃悠悠了整整一个通宵,正如张王夫在扉页上所说“NO小说”,心里着实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就《晃》中周文本身而言,他是走向生活极端的代表,于是他便成了第一人称“我”,随之便有了阿莱,以及与其一起自称“野孩子”、“犯罪团伙”的华扬、刘欣和陆然那一帮人。周文与阿莱结束长达八年之久的恋情时,“无法对任何事产生真正的信任,甚至对自己也不相信,不积极、天真、快乐,抱着怀疑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无法怀着真诚而面对一切”。他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对自己完全失去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他坚持“大我之利”,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在“从众”与“从己”方面,他独立特行,力排众议,不随波逐流;在“悲观”与“乐观”方面,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20.
Y: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亲友们对他的最后祝福总是“安息。巴!”他或她劳累了一辈子,为人类的发展做了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贡献,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完全有权利得到永恒的安息。Z:不过,据我所知,至少有一个人是例外,这就是列宁。别的先不说,苏联的解体,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崩溃,对本世纪的这一大事,列宁的在天之灵是不会安宁的,更不用说安息了。Y:说起列宁来,应该说,“安息”或“安宁”这种词是同他无缘的。就是在70多年前他卧病的时候,这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操劳了一辈子的领袖,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安宁和休养。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