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师昌绪,男,1920年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1年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  相似文献   

4.
范桂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73-377,398
2004年6月4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荣获第五届光华科技奖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为他颁奖。这一奖项是对师昌绪先生几十年来在材料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和赞誉。师昌绪,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5.
师昌绪小传     
正师昌绪是我国著名的金属学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多年来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1918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1941年,师昌绪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相似文献   

6.
赵永新 《今日科苑》2012,(10):14-18
人物小传: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7.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4,22(6):577-577
2004年12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0周年庆典暨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逸夫科技馆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师昌绪、柯俊、席泽宗、陈先霖、葛昌纯等五位院士和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2018年11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座谈会,纪念师昌绪先生诞辰100周年,追忆和学习师昌绪先生的爱国奋斗精神和崇高做人风范。师昌绪先生不仅是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还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更是一名爱国学者;不仅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丰硕成果,还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更为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及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期刊发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以深切缅怀师昌绪先生。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研究材料晶体精细结构的队伍中有一位成绩斐然、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优秀中年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叶恒强。叶恒强1940年出生于广东,1963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固体原子象开放实验室主任。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成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专家组成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几年来,叶恒强与人合作撰写出版了《电子衍射图》、《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在固体材料中的应用》及《分析电子显微镜学》3本专著,…  相似文献   

10.
断裂是材料失效的重要方式之一。90年代,以宏细微观相结合研究损伤断裂机理成为力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原国家科委共同资助的“八五”重大项目“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与宏微观力学理论”,由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8个单位承担,黄克智、肖纪美两位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经4年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1997年12月,本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该重大项目在以下6个方面提高了对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的进一步认识,丰富了宏微观力学理论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基金》1995,9(1):70-70
为全面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乃至21世纪初的工作方向,明确下一阶段的资助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4年12月15—17日召开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镇宁、国务院办公厅局长李主其以及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编办、人事部、国防科工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开幕会.  相似文献   

12.
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国家对科技界的要求,也是当前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中,基础研究作为科技不同层次中的“源泉”和“先导”,应当发挥什么作用,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但是,在基础研究中,究竟在鼓励创新、争取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如何瞄准国家目标,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到科学基金,如何确定资助方向,如何选题,如何组织与实施,这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个统一的认识。199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召开了“瞄准国家目标,鼓励科技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基金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研讨。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路甬祥、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等科技界领导同志到会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主任蔡睿贤等也针对学部工作做了专题发言。现将他们的讲话整理发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09,(5):40-40
以“工程研究与国家战略”为主题的第345次香山科学会议3月31—4月2日在北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师昌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詹文龙研究员、铁道部傅志寰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屠海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杜澄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相似文献   

14.
核心提示:2008年1月8目,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上又迎来了一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与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将载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9409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奖励突出"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进展》杂志刊载的基金论文产出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科学进展》(月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1991年创刊,目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10多年来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且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的中国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高  相似文献   

16.
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师昌绪院士被任命为副主任.当时他已逾65岁,但给大家的印象是精力旺盛,思路清晰,务实开拓,为人开朗,待人和蔼可亲,善于团结同志.师先生身为院士,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但同时又是不可多得的科技管理帅才.早在1981年5月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4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师先生就为在我国实行科学基金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中国科学院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后,特别是师先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后,对中国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高屋见瓴的见解和思路,并努力为之奋斗.鉴于师先生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被基金委广大群众推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以后任基金委特邀顾问.在庆贺师先生80华诞之际,我们就所了解的他在科学基金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贡献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5,(2):43-43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00年10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以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2001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  相似文献   

18.
正为促进我国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和发展,扩大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影响,1988年4月,经原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1991年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更名为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发挥在无机材料设计、制备、工程应用方面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无机材料学科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科研综合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9.
林汝谋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23-326,352
2007年是我国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院士(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诞辰90周年(1917—1992)。吴仲华先生194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NACA研究科学家、PIB教授。1954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主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等职。20世纪50年代初他发表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被国际上誉为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60年代,他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他领导研发的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隆重纪念吴仲华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特发表下述文章,以从一个侧面来缅怀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10,(8):7-7
<正>朱道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成员。曾任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6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68年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