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文教学中,常遇到一些过去写过的题材相似甚至题目相同的“老”作文。如果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作文往往会“岁岁人相似,年年人相同”,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老作文”。一、有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之所以“文相同”,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组织课外活动为作文提供素材是必要  相似文献   

2.
杜志中 《海南教育》2014,(24):32-33
小学阶段不管是哪个年级,作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所谓“写什么”是说怎么样选择好的题材,所谓“怎么写”是说怎么样布局谋篇、怎么样写具体、写生动。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每次作文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掌握选择题材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把作文写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学生动笔作文时面对的两个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深入探讨的两个大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从两方面着手:其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他们熟悉的、关注的、有深切感受的素材编拟文题,引导他们放手大胆地叙写经历,表述见解,抒发情感,破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其二,结合阅读教学,设计文题,引导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见解和体会加工成文字。这样,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作文的题材,而且伴随着对课文的咀嚼揣摩,学生对选词造句、布局谋篇也有了更加切实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怎样写”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内容问题 ,怎样写是形式问题。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但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主要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学生写作文没有内容 ,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有“米”下锅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下锅 ,怎样煮出“饭”来。这就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激发他们的作文愿望。对此 ,笔者进行了尝试 ,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着眼观察 ,感知内容 ,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一、指导学生实际观察 ,获得第一手材料人的认识是从感知…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一提到写作文,便产生“厌烦”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不知从何下手。此次作文设计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依据学生认知结构,这节作文指导课我是由易...  相似文献   

6.
“作文开头难”,不少学生常望题兴叹。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在作文动笔前多想想,让他们学会想些什么,怎么想,打好腹稿,就不会感到下笔难了。在作文指导时,我常让他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思维。一、范围往“大”处想小学语文的作文训练题,大多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范围,这就可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写作题材。对这类“范围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往“大”处想,从课内想到课外,从课堂操场想到街道村庄,从老师同学想到亲友邻居。要“搜肠刮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过的写作素材都“亮一亮”。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而能写出自己  相似文献   

7.
曾听一些教师上作文指导课,强调写作的“文无定法”,这让人颇有些感想。“文无定法”,含有深奥的道理,中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如果断章取义,解释不清,或者说解释不到位,难免会让学生望文生义,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反而造成误导。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的很多小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对写作文却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特别是刚开始接触作文不久的中高年级学生,他们认为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方  相似文献   

9.
一先放后收———在指导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初中学生作文内容雷同、形式雷同、语言雷同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中的失误。有些教师在布置文题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里面的具体的话怎么写)都讲得一清二楚。这样指导出的作文怎么能不出现大量的雷同?正确的方法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就是先让学生放胆去想,大胆去说。教师在学生想了、说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指导,避免作文出现雷同。这样做符合启发式原则,它是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在学生“…  相似文献   

10.
林水旺 《成才之路》2012,(20):27-27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心理,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多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没有什么亮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多次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为文之道,先要会思、会说,会说又敢说的学生,一般就比较会写,而且会写得不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会引导学生“说”作文,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最难做、最怕做的一样作业,却是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随着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作文分数增加,作文分数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更大,作文更显重要。绝大多数学生想写好作文,但难以为之。怎样指导学生写作,使学生写作有法可寻、有文可依,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探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遵循学生习作规律的基础上,能经常亲自写一写学生的同题作文,试试“水”的深浅,或经常动笔写一写其他文章,这样既能使作文指导、讲评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之更好地完成习作,也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文”。  相似文献   

12.
在指导职中生作文时,我注重了利用作文指导课,引导他们冲破“言之无物”的误区,使他们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 大千世界,浩瀚人海,是我们生活的空间,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情每景,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多留心,都可以写出来,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但学生写作文时,往往看着文题发呆,叫苦不迭,这种现象就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或“知道写什么(人、事),但不会写得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与读结合,积累表象,为创造想象作准备。在教好课文的基础上,我常常领学生郊游,逛市场,看电影,看小说,然后组织他们谈感想,发表议论,指导他们写观察日记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根据本人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不谓呼有两个途径:写前指导;写后讲评。写前指导,是指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写之前的临场指导。大纲指出,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写作的愿望,理解题意,明确作文要求,展开思路,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概括起来讲,作文指导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为什么写”,就是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写什么”,就是开拓思路,选择材料的问题;“怎样写”,就是解决布局谋篇,表达方法的问题。作文指导大致同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中学语文课中的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作文之前要指导,“首先是观点、态度方面的指导,也要在方法方面给以指导。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启发他们在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这就明确要求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懂得怎样选材;一是要教他们妥善安排材料,注意用词遣句,写得具体真实。作文指导只有从这两方面着手,并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仿”写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使用失策,则会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妨碍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将“仿”写教学束之高阁,唯恐学生“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什么是‘仿’写”,“‘仿’写中该‘仿’什么”,“怎样指导‘仿’写”等问题知之不多,研究不深所致。一、什么是“仿”写“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人,从出生的那天起,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  相似文献   

18.
谢继红 《湖南教育》2002,(22):27-27
以玩促写。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不但应该让孩子们玩,而且要亲自带领他们玩,如体育课玩皮球、跳绳,课间捉迷藏、做游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作好记录,帮助学生在玩中积累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无米可炊”的问题。实物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说教式的作文指导,是不会感兴趣的。教师如果把实物拿到教室里来,让学生现场观察,学生就会兴致勃勃,积极发言。如写状物的作文,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件心爱的物件,想写什么就拿什么。这样,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有话可说,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运用电教。小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小学生来说,说是写的基础,会说才有可能会写。因此,抓好说的训练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说的训练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突破作文障碍。一、让学生说题材,突破选材的障碍指导选材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满脸困惑,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习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农村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等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就在学生眼前,而他们却不知道该选什么内容来写。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选材障碍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习作指导要有…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语文中的重头戏,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发表见解。然而,学生作文中却存在着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文几方面的问题。思考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第一,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能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缺乏时代的印记。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少年壮志。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逃避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灵魂?我们的作文训练,多类型化的整体作文,少个性化的片断练笔。这就使得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把它看作发表见解的好机会。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无我之情,必然使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无我之思,必然使文章没有真知灼见。第三,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日常过多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着落,但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就读而言,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作家莫言曾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不断地从前人和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我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