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男女两性间的情事纠葛,往往正是由于第三方竞争者的存在,才促发了爱情的炽烈程度,甚至是激发爱情的产生。这样的情欲三角作为两性情感纠葛的一个最典型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也是爱情题材的文化文本中不断搬演的基本戏码。有一位美国学者恰恰从这种两性情欲三角模式中,解读出了隐含的男性动因。  相似文献   

2.
商情小说作家丁力在多产的同时注重对小说文本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他前期作品以财经背景为典型特征,后期逐步加大了人文关怀的份量,有意识地拓宽了小说的叙述层面。2009年2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离婚未遂》就明显淡化了财经背景,加大了都市情感生活的元素。作品通过天涯常客同异性之间的情感纠葛,深入表现了自由作家作为社会人的觉醒、自由需求,探索爱情与灵魂的奥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人公物质上获得成功,精神上却一片荒芜。  相似文献   

3.
作为叙述的主要佐料撒在故事表层的,是贯穿故事始末的邓丽君的一曲《甜蜜蜜》,不妨说,这首歌就像一张牛皮,把所谓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全流程和作者意欲诠释的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情感一起包在了里面。  相似文献   

4.
《朗读者》讲述了一个不伦的情爱故事,朗读是其中的重要装置。通过男女主人公--一个朗读者的情爱纠葛,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不仅对历史真相和复杂的人性予以揭示,也对朗读与爱情、阅读与成长、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救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向我们揭示了"阅读是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5.
东方戏剧《牡丹亭》和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均为爱情而造文;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几百年来给读者、观众尤其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现的时代不同,创作手法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不同,但审美作用、教化功能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6.
正简·奥斯汀对婚姻和女性意识的看法,是女性在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婚姻自由和自我解放的一种追求,她的观念远超当时社会中的普遍观念,更具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汀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描写了四段婚姻。小说描写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奥斯汀通过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以"傲慢"与"偏见"为题,表现了傲慢和偏见所带来的危害,这一主题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问题展开的,清晰地表现了作家的婚姻观。《花凋》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小说以女主人翁郑川嫦被粉饰的墓地和墓志铭为始,带出她的“美丽而悲哀”的人生真相。小说虽然主要表现亲情的冷漠对川嫦生命的扼杀,但小说情节的展开还是围绕川嫦的爱情经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爱情电影主题的叙事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经由文学艺术的升华和承载,能够走过时间,越过距离,唤醒人们最深层的情感记忆,成为心底生出的一株兰草,在人类情感最为脆弱的地方散发出幽香.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当代电影而言,爱情片更倾向于商业片的创作,个体化故事比较多,与意识形态的纠葛也较少一些.  相似文献   

9.
张路路 《东南传播》2011,(12):94-96
家庭伦理剧是新世纪电视荧屏的宠儿,不仅屡创收视高峰,还频频获奖。家庭伦理剧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家庭为核心叙事空间,以家庭成员为主要角色构成,并以他们的情感纠葛和日常生活矛盾为主要内容,以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为叙事主题,以表现人伦情感为叙事核心,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的主题。本文重点分析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爱情》这是部令人伤感的片子,充满宿命气氛。男女主人公多年后在网上的巧遇  相似文献   

11.
白芳 《出版广角》2017,(21):84-86
《夜色人生》可以看作丹尼斯·勒翰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之外,还呈现了罕见的史诗色彩和人性深度.文章从人物命运、爱情书写、人性剖析三个角度探讨《夜色人生》的出版价值与出版意义,具有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淑娟 《新闻爱好者》2011,(24):146-147
回溯中国古典文学的浩渺长河,有关爱情的优秀篇章举不胜举。如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爱情经典一般都是描写才子佳人挣脱封建枷锁、争取自由结合的过程,将重点放在男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上,故事主要发生在婚前,大部分故事  相似文献   

13.
魏玲 《新闻世界》2014,(1):45-46
韩剧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满足了大众对纯真爱情的情感诉求,这是韩剧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而韩剧中主人公的塑造者也成为了大众追逐的偶象。但如果偶像深陷丑闻,那么这位明星也就失去了承载大众幻想的价值,韩剧中再难寻觅到他的踪影。事实证明,是以追求刻骨铭心爱情为核心内涵的韩剧满足了大众对情感的需求,而非演员或偶像本身。  相似文献   

14.
回溯中国古典文学的浩渺长河,有关爱情的优秀篇章举不胜举。如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爱情经典一般都是描写才子佳人挣脱封建枷锁、争取自由结合的过程,将重点放在男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上,故事主要发生在婚前,大部分故事停留在大团圆的结局,留给人们的只是无尽的猜想。  相似文献   

15.
邸玲 《大观周刊》2012,(42):25-25
中篇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是一部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小说,以青年男女刘小样、冯冈、张学锋的爱情、事业取向为核心,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艰难选择,残酷而诗意的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6.
余鸿康 《新闻世界》2014,(4):241-242
在中国“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导演,他的几部“地下电影”均是以爱情为主线,也是其力图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情感的匮乏与渴求是他的摄像机抓捕到都市情绪的内核。他镜语下的爱情主题都是借助身体这一载体与外界的他者、社会和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也许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表达出更加直接的是“性”,又或者导演只是寄托于爱情的嫁衣上,诉说着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寻绝对的精神自由。这就是娄烨镜语下的爱情,也是本文极力所要探析其独特的核心及其叙事表达。  相似文献   

17.
"情感报道是具有小说笔法或散文笔法的以揭示人的情感历程为己任的新闻报道."①它与硬新闻不同,主要描绘、剖析个人内心世界和两性情感生活,在这里,情感世界的"弱势群体"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私密和刺激的情感纠葛被记者活跃地捕捉到,饱受生活压力的受众也对此纷纷"抢购".  相似文献   

18.
一说起特写镜头,人们脑海中即会想到:在空中飞动的子弹、武打中掏出的暗器、情景剧中往水杯中下毒、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眼泪等等。那么,特写究竟是什么,它的特点和功用又有哪些呢?笔通过多年深入一线的采访经验观察和了解到特写其实是一种很具有“写意”特征的表现手段,用好了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有些媒体在报道韩国电视剧滚滚而来“,侵占”了我们很多电视频道转播的黄金时段时,称之为“寒流”,其实我认为“韩片“成流是事实,但并非是“寒流”。从中国观众对其青睐与喜欢的程度来看,即可见并非寒流,应说是一种热流、暖流,至少是一件好事,因为她给我们电视剧带来的是一股清新的风。比如《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片,看上去是几个家庭之间、几对男女间的纠葛、是非、家长里短,但又处处反映出韩国人民健康的生活情趣与美好的习俗,包括某些伦理、道德、情感,有很多对我们今天如何作长辈、小辈,如何忠贞于爱情等等,都有很好的启发。所以…  相似文献   

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生死爱欲成为了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原动力。小说将陌生女人的一生作为叙事的中心和主体推向无私爱情的前沿,以爱与欲的纠葛呈显了爱情伦理的叙事张力,以得与失的替补凸显个人诉求的叙事转换,以生与死的对抗彰显人生幻灭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