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2.
与陈晓宁的这次对话,事实上发生在8月。当时,她刚刚“携基因库”回国,处在媒体的热烈包围中。44岁的陈晓宁看上去很年轻,相貌清秀,气质出众。 采访开始,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想到这次回来会受到这么高的礼遇。 中国新闻周刊:您知道,现在媒体把您称为“基因皇后”、“漂亮的基因妈妈”。 陈:是的,我知道,我觉得目前的报道太夸张了。首先,基因被描述得像个神  相似文献   

3.
看拍摄电影《庐山恋》查尔斯·纳尔西亚他(灰上衣、白衬衫、没打领带)热情奔放地高呼:“啊,我爱你。”她(粉红色衣裙,项链上镶着一颗鸡心)兴奋得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再说……再说一遍。”他(坚定地)说:“我爱你,我爸爸和妈妈也爱你。”她(投入了他的怀抱)纵情地叫着:“亲爱的。”  相似文献   

4.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5):14-14
“如果各国军队在士兵的体重上比拼,以色列一定名列前茅。”以色列一家军事媒体说。以色列军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正规军中超过一半的士兵体重超标。14新闻周刊 2004.9.20“致使3000人死亡的‘9·11’事件变成了一把凌驾于30亿阿拉伯人头顶的利剑,阿拉伯人并没有犯罪,更没  相似文献   

5.
当我见到美国《新闻周刊》7月1日那一期——集中报道6月美国人质事件——的时候,37名人质①已被释放,并返回美国,亲人团聚了。然而事件并未了结。由于里根政府已经采取报复行动,事件转入又一阶段。这一点,在人质尚未获释前,该期《新闻周刊》以《我们吃饭、睡觉和祷告》为题的评论性报道,写得较明确:“此可能性是存在的,即贝鲁特人质一旦获释,美国将进行报复。”②报道作者拉赛尔·韦特森等在事件处于情况尚未明朗时,分析出这一可能性,可见他们对事件双方—里根政府和黎巴嫩伊斯兰教什叶派(Shiites)  相似文献   

6.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于10年之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马斯·谢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没有人告诉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是如何挑选受奖者的。”11月1日,通过电子邮件,托马斯·谢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对于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问题做出一个回答,即通过“有限或者逐步升级的报复”给苏联人施加压力,这  相似文献   

7.
“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是,借用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人物或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断、镜头和瞬间定格放大,生动形象地加以再现。新闻特写的开头,应具有立即引人入胜的功效。一般说,特写的开头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场景式新闻特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动集中,现场感强。场景式的开头,强调对现场的细致描绘,将人物、事件置放其中,能迅速“切入”事件描述、发展的高潮。如《“飞天”凌空》一文的开头,是如此生动逼真地记录了中国姑娘吕伟跳水前的美妙刹那:“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头顶飘浮,飞鸟  相似文献   

8.
镜头一:一个漂亮的金发女郎,身穿中国工人的蓝制服棉袄,用锉刀在认真地“改造”着一块木模。镜头二:她推着自行车,随着人流,走进了一家工厂的大门。镜头三:她在一位老工人家里,与这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有说有笑地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这是中央电视台1月25日新闻联播节目中出现的几个面面。解说词告诉我们:美国《新闻周刊》女记者艾鼎德为了了解和反映改革中的中国工人,从1月18日始到武汉汽轮发电机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她工作在车间班组,吃住在工人家里,实行了名副其实的“三同”。艾鼎德的“房东”说:“我过去从来没在家里接  相似文献   

9.
丹·拉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主持人。1988年2月初,该公司“晚间新闻”电视电目安排了拉瑟采访布什的实况节目。采访约十分钟,拉瑟与布什之间就“伊朗门事件”进行了唇枪舌战。美国的电视观众与政界人士对此表示震惊。本文是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次采访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下课后第四天,陈忠和在福建体工大队所在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说新的工作任命还没有下达,他将不会带领福建女排打全运会,“我只是看完球,给她们(福建女排)点一下,鼓励鼓励。”  相似文献   

11.
传媒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9·11”事件之后第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到底谁是世界新秩序的赢家和输家呢?” 在最新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2002年12月30日和2003年1月6日的合刊号上,刊登了法里德·扎卡里安(Fareed Zakaria)的文章《大家都未注意到的重要情况》,认为中国是去年的最大赢家。 文章说,输家显然是萨达姆,沙特阿拉伯、穆巴拉克、阿拉法特,当然还有“基地”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新闻周刊》专访时,特别提出了“纳税人”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纳税人的监督下,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会越来越简单;而政府纠错的意识,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新闻周刊:最早提出“政府纠错”机制的,是不是经济学家针对2001年10月23日国有股减持叫停事件? 茅于轼:在此之前,曾有过政府赔偿的说法。但当时是从行政法、行政诉讼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上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1家首都新闻单位,以大量篇幅同时报道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作法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市委书记田震亚肯定说:“我们市的文明创建工作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宜昌日报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独家专访因介绍贿赂而被判刑的“表姐”赵丽娟。她虽然对罪行坦诚不讳,但她还是认为“朋友帮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华东版创刊于1995年元旦。华东版创刊的初衷是“从全国的眼光看华东,从全国的角度写华东。切合华东读者的特点与需求,传播、评价发生在华东的新闻、事件与现象。”做到“比地方报纸更有深度”。可以说地方特色与深度报道是华东版的两大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其办报思路,华东版从2000年元旦起推出全新的《东方新闻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周刊》逢星期五出版,其版面安排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对陈晓宁丈夫汪海涛采访时,“陈晓宁事件”在海外已炒翻天。当时,他正忙着筹办博宁公司的第一个启动项目:“FISH”技术第一期学习班。据说,报名人数已超过招生人数。 汪海涛,出国之前曾在《中国青年报》担任记者,口才很好。他是一个三句话不离市场的商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有79名海外科学家发表公开信,认为你们是在利用严肃的科学研究,进行赢利性的商业炒作?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有一位时下正红得发紫的名人造访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她就是台湾性爱光碟事件的女主角璩美凤。 谈到璩美凤,如今在全球华人世界可以说无人不知。使她一夜成“星”的固然是那盘恶意记录了璩小姐私人生活的光碟以及随后媒体的疯狂炒作,但客观地说,使“璩美风事件”成为一个可持续炒  相似文献   

18.
“‘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法说。”(见《叶圣陶散文乙集·说“之所以”》)但是,我们不时在报刊上见到用“之所以”开头的句子。例如: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据土产公司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九八五年一月九日《富民周报》) 恰恰相反,有些企业和单位,手头的钱多了,为  相似文献   

19.
于新华,现任哈尔滨国贸城总经理。“于总很敬业的,不常在办公室,经常会到商场内转,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也为了多接触一些底层商户,听取他们的建议。”她的下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似文献   

20.
叶春华同志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对新闻五要素即通常所说的“五个w”提出异议,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五要素”。对此,我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五个w,是说一则新闻报道,必须交代清楚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和原因(why)。叶文认为:“这不是新闻五要素”。五个w“这种说法并没有把新闻的特点和个性概括出来、揭示出来,没有把新闻这种独特的文体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五个w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事实上,“好多新闻并不都是五个w俱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