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哈代的长篇力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艺术和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指出邪恶虚伪的宗教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更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元凶。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邪恶宗教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创痛——《苔丝》与《嘉莉妹妹》主题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统道德、冷酷的现实社会和爱情与金钱冲突三个方面对哈代的《苔丝》和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的主题作比较,能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以描写具有典型性和必然性的悲剧为主要特征,其中女主人公苔丝完整、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悲剧观。哈代的悲剧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必然性和彻底性,性格与环境、意志与命运是构成悲剧性的两对基本要素,弱小人物受难是悲剧的主要内容和描写对象。哈代通过苔丝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深度和社会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爱米丽和苔丝分别是《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从语场和语旨入手探讨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从印象主义的角度出发,在主人公苔丝与景物的对比关系中诠释她的命运变化,以体现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独特的洞察力和审美视角,以及他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艺术化体现。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该小说的故事创意沿袭了民间文学中传统的故事模式,穿插了大量丰富生动、趣味盎然的风俗民情,始终笼罩着一种独特的“荒原意志”地域悲剧色调,整部小说充满着一股浓郁的乡情、深沉的悲戚,显示了哈代作为一位乡土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的姓氏从一个普通的"德北"向贵族姓氏"德伯"的变迁,引起了不同人物对她的矛盾的认识.虽然她的贵族姓氏多次成其命运的转折点,但苔丝对于贵族意义的认识和现实中贵族特权的消亡、苔丝贵族身分的实质不复存在和依然存在的阶级观念,决定了苔丝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和情境小说之一。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聪明、漂亮、勤劳而善良的女孩,但最终她却被处以绞刑。从苔丝的生活和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待弱势社会中纯洁少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悲观态度和某些悲剧色彩。从悲观的角度审视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我们能更多地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人们对待宗教和虚伪道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都是刻画女性内心情感的细腻动人的经典英文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分别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早期和后期,两部作品的问世时间相隔43年。这43年里,英国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繁荣期到以宗教和农业为主导的年代再到自由的资本主义的垄断期,这一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使长期统治人们的宗教信仰遭到了质疑,夏洛蒂·勃朗特"清教徒"式的信仰与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的悲剧情愫正是英国同一时期两个阶段人们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Published in 1891,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the most charming novel of Thomas Hardy's works around the world.Eco-criticism is a newly aroused critical method.It appeared due to the present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ovel from the eco-critical perspective to arouse people's consciousness to protect our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接受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观念,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男性观察视角、男性叙述模式、男性话语和人物的二元对立语言,体现一定的男性思维。但小说中又含有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这显露出哈代创作意识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Tess is a brilliant image in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 which stands for those affronted but resistant women. The beauty of Tess prominently exists in her pure, responsible, and 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 Thomas Hardy applies the draw-ing art to this novel and grafts the language art onto direct-viewing visual arts, only to display the charm of Tess and convey the aesthetic flavor which the even narrative language cannot achieve.  相似文献   

14.
细致地分析苔丝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苔丝苔丝强烈个性的鲜明刻画和她的悲剧的根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苔丝自身的行为 ,包括她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辗转跋涉贯穿整部整个小说 ,使读者深切地领会到苔丝的内外交困 ,年轻而又短暂的生命最终凄惨地凋谢  相似文献   

15.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在纷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境遇中坚持自我的自由选择,并勇敢地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起责任,以死达到自我的自由,从而证明自己的本质存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苔丝》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译对原作都有很好的理解,而张译更具汉语文采,重现了原作的情节;孙译则长于异域文体,再现原作之味。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哈代分别敏锐地捕捉住在20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与19世纪80年代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英国普通农村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经历了被占有、被抛弃、被毁灭的人生悲剧。本文通过平行比较的方法论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是如何被黑暗的封建势力毁灭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哈代对苔丝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宿命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苔丝具有传统的美德,也有独特的自我奉献精神;苔丝受到两个男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迫害并逐渐体现出她对当时社会、宗教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反叛精神;圣经中的原型意象也丰富了苔丝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 ,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被看作是哈代的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往往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因为他们是关于下层人民悲剧的独创。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很相似。文章就其人物塑造方面的相同点进行探讨 ,也就是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与《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之间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伟大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不朽之作《德伯家的苔丝》,打破了英国文学主流文学传统将男性作为创作主题、把女性作为文学中附庸的角色模式。从女性主义观点分析该小说的主人公苔丝,发现其远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有着崇高人格、独立自主、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苔丝的形象具有超越其时代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