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占扬 《寻根》2008,(4):70-73
头骨化石的新发现 2007年12月17日,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8~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井考古队,对上年度曾出土古人类头骨的9号探方东隔梁进行发掘清理,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李雅楠  邢颖 《寻根》2015,(1):111-117
河南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原是一片泉水区,属古颍河阶地的后缘凹地,现在的颍河已向南滚动了约7公里,是地质上新构造运动致使地壳局部抬升的结果。地壳的不均衡运动形成岩石断层,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地下水从断层岩缝中流出形成泉水,泉水积聚成若干小型湖泊,该环境是10万年前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灵井许昌人遗址原来的名称为"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自2007年发现"许昌人"头骨化石后使用今名。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的长河已经历了漫长的几百万年,留给后人的古人类化石及与其相关的文化遗迹、遗物已极难获得。因此,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历来是世界各国学术界,特别是考古界、古人类学界最重要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发现了一具  相似文献   

4.
南京,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举世瞩目的著名古都。她历史悠久,人文基本,又富有革命传统。南京,早在30万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迹,这是由1993年3月13日在南京汤山发现的“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测定的。这次重大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与轰动,对中国南方古人类研究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对深入开展人类起源、演化、迁徙和分布等科研工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处于母系氏族的原始人,就在南京岗下河畔建起了原始村落,他们制造简陋的石器、骨器、陶器,从事着农业和渔猎,开拓了这一片沃土…  相似文献   

5.
1986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人类起源于亚洲说有了新证据,巫山发现一百八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一文,这一发现和人们对此进行的研究,给我们在湘、鄂、渝、黔边区的自然环境区域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材料和探索该地区土著人类文化起源的工作搭起了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美丽富饶,历史悠久,人文答苹。南京汤山猿人头骨化石证明了距今35万年左右,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存在。考古学家在江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大量的出土文物,向世人昭示了江苏6000多年前就出现特征明显的原始文化。其后,陆续出现了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等。现全省有7个城市被评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名城。省府南京依山傍水,浩浩长江穿城而过,巍巍钟山雄踞城东。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定都于此,留下众多文化古迹。苏州、扬州。镇江、徐州、常熟、淮安等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声名远播。纵观江苏文…  相似文献   

7.
南京是一个古老、美丽、富饶的城市,是中国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的省会,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又是沿海开放城市,在中国经济、地理、历史上都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中心,东路长江入海口约300公里,西为皖南丘陵区,北有江淮大平原作屏障,南有太湖水网地区作后盾。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长江横卧于北,秦淮境蜒于南,形成了古人所说的“龙蟋虎踞”的优越地势。1993年在南郊汤山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猿人头骨化石,标志着南京在数十万年前就是人类的聚居之地。“龙蟋虎踞”这个成语,是“钟山龙皤,石头虎踞”…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至少经历了600—700万年的历程,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人类的体质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颅容量由不足400ml增至1400ml左右;身高由1m增至1.6m;脑颅、面颅和下颌骨等尺寸增大,后部牙齿缩小,骨骼的粗壮度减弱,智力提高,语言及其行为特点变得更加复杂化。化石人类的研究显示,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的大多数形态特征已经和全新世人群非常相似。通常观念认为,全新世阶段人类头骨的形态特征基本不再发生变化。近些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对全新世考古遗址出土的一些已经消失的古代人群的遗骸进行了研究,发现近万年来…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的祖先港川人所谓港川人是在日本冲绳县南部港川地区发现的近2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极有可能是日本人的祖先。仅存的够几具尸体的人骨化石是代表亚洲东部新人阶段化石的完好资料。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在其建馆119周年纪念展上,首次全面地将有关港川人的重要珍藏资料公诸于世。港川人的发现,令人欣慰地洞悉了迄今尚未能解开的日本人类化石之谜。  相似文献   

10.
远古“食人之风”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人们一提到人吃人现象,总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野蛮的,令人难以相信的事;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食人之风”在人类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从“北京猿人”头骨伤痕说起自从“北京猿人”化石重见天日那一天起,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迷雾”就笼罩在它的身上。其中有...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3.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4.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5.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6.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19.
20.
谨防"小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