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分子可以通过磷脂分子层和水通道进入细胞;离子可以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水、离子等物质可以通过被动运输进出核孔,大分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有选择地进出核孔。  相似文献   

2.
彭宗臣  李萍 《生物学教学》2007,32(12):23-2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即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是该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泛泛地讲评,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为突破这一难点,在集体备课时经讨论设计了下面的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由点到面,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关于水分子、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种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由此联系到其他的小分子,如氮气、苯、甘油、乙醇等也是以简单的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能量和…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74):161-162
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是与跨膜运输有关的三个概念。概念辨析:膜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这两种蛋白以不同方式识别和运输物质;载体蛋白既可介导主动运输,又可介导协助扩散,而通道运输只介导协助扩散。相关问题:通道运输应归入协助扩散;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方式进出细胞。  相似文献   

4.
水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介绍了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为突破口,讲解了物质的跨膜运输。水是如何进入细胞的?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对水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生物教学》2011年第9期和《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第6期分别刊登了谷辉老师撰写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之疑点解惑"和刘雪廷老师撰写的"关于细胞物质运输的几个认识误区"。笔者认真研读后,认为文中将水分子进出水蛋白通道、离子进出离子蛋白通道界定为协助扩散以及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判断,都有不妥之处,现将该问题与两位老师及广大同仁进行商榷。1膜转运蛋白的分类细胞膜中有的蛋白质与物质运输有关,被称为膜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物质穿膜方式的基本知识,小分子物质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和外排作用(包括液体的胞饮和固体的吞噬作用)进出细胞膜。为了能更全面地认识理解穿膜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此进行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息状态时,Na^+和K^+除了通过Na^+-K^+泵直接消耗ATP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外,还可以通过非门控的漏钾漏钠通道以被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兴奋状态时,Na^+和K+^则主要通过离子通道以被动运输方式快速通过细胞膜。  相似文献   

8.
<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由于旧版教材的一些干扰以及教辅资料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使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一些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产生了疑惑。现对不同物质进行归类分析,希望能对各位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小分子和脂溶性分子跨膜运输方式相对简单,一般都是自由扩散,直接从磷脂分子之间的缝隙通过,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这里的小分子主要是指水和一些气体分子。但也有例外,如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证明了在某些部位,水也可以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相似文献   

9.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另一类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胞吞和胞吐。1.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过细胞;(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过细胞膜;(3)不带电荷的颗粒更容易穿过细胞膜;(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载体蛋白。这些特点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和细胞膜的结构属性共同决定的。细胞膜的通透性还要受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热、辐射、pH、盐的不平衡等,均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2.(小分子、离子)跨膜运输方式物质的跨膜运输可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专一的载体蛋白又可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运输的速度同浓度差成正比,运输的方向是顺浓度梯度。扩散速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有些疏水性的非极性小分子,如O2、N2、苯、甾类激素等,即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细胞膜中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区进出细胞;有些小分子虽不带电电荷,但却显极性,如H2O、尿素、甘油、CO2、乙醇等,这些物质也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迅速穿过脂双层。但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情境—实验—论证”为主线,以重要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情境激发兴趣,实验落实探究,论证发展素养,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提升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物教学》2016,(10):33-34
物质跨膜运输简单地说就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扩散作用是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影响物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膜两侧的浓度差及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打造板块、实践练习、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青蛙的皮肤通过从周围环境主动运输(物质逆着浓度差而进入细胞或组织的过程——译者注)钠离子(Na~ )起着渗透压调节器的作用。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的载体蛋白质能结合Na~ ,靠消耗能量把Na~ 带进皮肤细胞,再从那里进入体液,起平衡电解质的作用。同时,由于Na~ 主动吸收所引起的电位差又造成氯离子(Cl~-)的被动运输。用简单的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细胞并不存在内质网向质膜上的开口管道,却存有导体和孔道。所谓孔道,乃质膜上能使物质流通的小孔。可不要小看这类小孔,小孔中却有着大学问。孔道中有一个滤器,在孔道的开口处有特殊的闸门。例如,乙酰胆碱受体就是控制某些细胞钠离子进出的。这一机理使得孔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不管孔道的结构有多么精致复杂,而相对细胞的本职功能来说,导体和孔道均属被动的物质运输。生物体是主动工作的,它们不仅能使物质从浓度高处流向低处,而且还能反其道  相似文献   

14.
刘敏 《生物学教学》2007,32(5):31-3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神经细胞膜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及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的方式的问题,以及题目中涉及水通道运输和有关物质透过膜的层数等问题,对此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其实这些问题是与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有密切关系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系人教版高二生物学教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7.
正一、背景知识解析曲线:ac段: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  相似文献   

18.
<正> 美国科学家 Peter Agre 因在研究细胞膜水通道(Water Channels)结构和功能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成为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中期,科学家已经推测到细胞膜上有水流通的某种结构;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水能通过只允许水分子经过的某种结构快速地进出细胞;随后30年的研究表明:细胞膜有一种选择性的结构,能防止离子通过,而未带电的水分子可以自由地出入。但该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究竟怎样?当时并不清楚。Peter Agre 是第一个发现该物质的。1990年,  相似文献   

19.
开展基于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是促进学生生物学大概念的形成及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课堂转型的重要“支点”.以2019年版生物学新教材中“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这一重要概念为例,从单元主题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规划、学习任务、情境和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单元教学评价目标的制定等几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尝试探索基于单元设计的生物学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50-51
<正>1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教材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基本功能,本章则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前两节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性,本节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导入,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大胆猜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