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论摘编     
李鸿章生前为什么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淮军与李鸿章,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淮军,而淮军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又为李鸿章的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激烈动荡的晚清政局造就了淮军和李鸿章,而淮军和李鸿章的出现,又进一步促使晚清形势复杂化.本文拟就准军与李鸿章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淮军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洋枪队与谁军的研究,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不论是谁军的创立、发展及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都直接、间接地受到洋枪队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淮军的发展全过程为主线,分析洋枪队对淮军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洋论队促使李鸿不形成改组淮军的构想准军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李鸿章组建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与八旗、绿营、湘军同周维护清王朝的反动力量。由于八旗、绿营军政腐败,不堪一台,屡战屡败;湘军“暮气已深”,难以独撑危…  相似文献   

5.
一八六三年,李鸿章、程学启的淮军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联合进攻苏州。坚守苏州的太平军英勇抵抗,淮军和“常胜军”屡遭重创。因军事进攻损失很大,戈登就向李鸿章建议,用诱降的计策在太平军内部进行颠覆活动。戈登说;“要是抚台不答应给予苏州诸王优惠的条件以诱使他们来降,我认为我们攻城就要遭到失败。”又说:“这  相似文献   

6.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在台湾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7.
清中后期,皖籍官员入闽任职的人数增加,成为闽台治理的重要群体。皖籍官员群体在闽台社会治理中具有延续性,并积极参与国家对台湾的治理和政策的谋划。嘉道年间,皖籍官员参与平定东南海盗和台湾动乱,在善后事宜和区域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咸同兵燹,随着皖籍人士避难来闽人数增加,在闽皖籍官商网络构建出现了历史契机,设立了福州安徽会馆。同光时期,淮系军队入驻台湾,在巩固海防和稳定台湾局势上卓有成绩,淮军在台设立了昭忠祠。淮军从台湾撤回之后,淮系掌管了福州船政局,持续参与闽台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是靠镇压江浙太平军起家的 ,但因李秀成说他是靠外国侵略者的帮助才做到这点的 ,这种说法影响了我们的历史研究。其实 ,李鸿章是发挥了自己的主观努力 ,采取了很多措施筹饷和购械 ,使他能够顺利地将淮军迅速建设成为一支精锐军队 ,因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镇压了江浙太平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是李鸿章人才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洞察晚清八旗、绿营军事实力急剧下降,无法对抗如火如荼的太平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军事人才观念。在他的军事人才观中,包括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在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中,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庐州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对将领的选择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队伍纪律松弛,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梅东益,字如筠,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外人送号“梅黑子”(或”煤黑子”).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梅以武生投效于淮军头目李鸿章幕下,由于他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深得李鸿章赏识,逐渐由“把总”而“副将”,并获得了“著勇巴图鲁” 的名号.自此,梅东益开始“声誉翕然”.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自强”、“求富“思想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电讯、交通、采矿、纺织、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居乡办团练,后率部参加淮军,积极追随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原是清朝的反动军官。但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他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在捍卫和建设台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对于我们发扬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关键一役。战前,掌握兵权的李鸿章因主张调停和议,饱受言路弹章攻击,其手下将领也受到质疑和指责。至数路清军迭次入朝驻扎平壤,因后勤、军纪等原因多有骚动,统兵最多的淮军卫汝贵部又成为清议对象。平壤一役,城南的淮军战果和战况都不落下风,但入朝清军却因北门的失利而溃败。战后追究责任,力战不退的卫汝贵反而成为众矢之的,被描述成未战先逃的败军之将和平壤失守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6.
程学启是太平天国的叛徒。程学启叛变太平天国革命后,先效命曾国藩的湘军进攻安庆,后又追随李鸿章的淮军攻陷苏州、嘉兴等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后期出现的叛降风潮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崩塌,领导集团封建腐化以及“君臣相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东清铁路的修建与李鸿章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鸿章作为清末最重要的政府官员和外交家之一,他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不久,就与俄国进行密切接触。相关史料中仅记载沙皇答应给他300万卢布诱使其最终签订《中俄密约》一事,似乎李鸿章收受300万卢布已成铁证。但李鸿章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受的?收受了多少?均没有翔实记载,说法众多。本文试图通过最新的历史资料,弥补某些史料中的不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关于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历来是认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所导致;又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之成为国人唾骂的卖国贼。而历史事实是否如此,本拟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淮系集团在创办淮军、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同时,深感近代化军事人才的缺乏,旧式的军事教育又根本无法提供,所以他们积极倡导并投身于近代的军事教育事业。他们创办军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开始培养近代化的军事人才,为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而郭嵩焘则是一名羽扇纶巾的儒士,但二人却相知良深,私谊笃厚。郭嵩焘是李鸿章的洋务高参,李鸿章则是郭嵩焘政治生命的保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