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借其独特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通过《喜福会》展现了第一代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男权制下所遭受的残酷压迫,从而对男权制进行了颠覆;又通过对第二代华裔女性形象塑造,以揭示她们在异国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文章分析了两代美国华裔女性从沉默走向觉醒,在不断抗争中探寻自我的艰辛历程;在男权和种族的樊篱下,美国华裔女性展现了坚强、独立、智慧的优秀现代女性品质。  相似文献   

6.
《灶神之妻》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后,发表的又一部颇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全书塑造了美国文学中新型的华人女性形象。通过母女之间从矛盾冲突到和解接受的过程,既反映出美国华裔妇女自我身份的确立,又昭示出中美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代表作,自其出版就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白人读者。虽然,在此书中作者谭恩美赋予了母女以中心地位,但读者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华裔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基于此,从华裔美国母亲的"他者"身份、解读东方主义情结,以及探讨"心理精神因素植入系统"在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该作品中华裔女性边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受人瞩目的华裔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她以深切的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因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她们在母亲面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优越感,同时因为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但是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究其深源,则是族裔身份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出自卑,实现了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万千读者的眼球。这部以四对美国华裔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隽永而绵长的情感瞬间。这些故事讲述着四位母亲从中国到美国寻求生活希望的艰难历程,她们的选择是对流浪的诠释,是生存的另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颖 《海外英语》2012,(2):205-206
谭恩美是以为令人瞩目的美籍华裔作家,她的小说《喜福会》甫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小说中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本土女性、移民女性、ABC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自强自立,这些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她们积极进取,努力寻找自我、确认自我身份。在历经了一次次的阵痛之后,她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相似文献   

11.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之上,以其切身的体会,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甚至憎恨华裔身份,消极评价、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情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以描写边缘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名篇佳作。谭恩美对书中八位美籍华裔母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本论文尝试分析谭恩美在写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实际被搁置在美国的社会、种族、文化的边缘境地,在身份求索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The Joy Luck Club was the first novel written by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Amy Tan,in which separately depicted three generations of women.These eight heroines in the novel best reflect the ideology and sensation of Chinese women.In this paper,the co-authors discusse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role awar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through analyzing all the heroines’struggle and fate in The Joy Luck Club,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role awar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we drew a general conclusion which enables us better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culture,economy and ideology.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其成名作《喜福会》是华裔文学的一部杰作,它主要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的悲惨遭遇及对美国女儿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和婚姻两个视角探讨中国母亲的苦难对美国女儿的巨大影响,深入探究该小说文本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