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家,苏童塑造了无数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个具有独特视角的故事情节,无论是"枫杨树乡"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亦或是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读来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阴郁颓废气息。苏童一直对人性一元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拒绝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或者反面的、消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童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并叙写阴暗人性所带来的悲剧结局。本文针对苏童八九十年代中短篇小说,分析其中共同包含的阴暗人性和悲剧宿命元素。  相似文献   

2.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苏童让自己的热情穿越浮躁的现实生活指向过去,完成了《米》。小说以“米”为线索,围绕“米“展开了一系列的悲剧故事,这之中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畸变过程,人性恶的一面在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在这一系列丑恶带给我们不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5.
从"城乡"视角解读苏童除历史题材外的主要作品,会发现"南方"是一个核心的地缘要素。这些作品的灵魂是在路上的,它"在而不属于"城乡,"逃亡"和"还乡"是其一体两面。城或乡只是地域布景、想象符号与人性展台,苏童借它放飞想象力、完成人性的微雕并实现卓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创作中,屡屡出现的童年书写实则有着丰富的内蕴。异于寻常的美好童年书写,他是借助暴力、晦暗的童年书写来触碰那段历史的伤痛,在其童年书写的内蕴中反顾时代和人生的悲剧。本文以苦难为焦点,对苏童短篇小说童年书写中蕴含的历史之痛、人性之恶、生存之苦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人性恶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性恶在小说中的表现。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各主要人物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身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人性恶。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故事情节,在小说一步步深入的发展中,人性恶的本质战胜了人性的善良。本文旨在通过对《蝇王》这部作品中每个普普通通人物以及情节的分析,使人们对《蝇王》,对戈尔丁以及对"人性恶"这个深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苏童小说《米》讲述了一个城市流浪者的故事,其叙事始终把个人生存故事置于家庭的境遇空间之中。苏童以家庭作为人物的伦理情境,通过爱的缺席、恶的生成呈现了其家庭式"伦理情境"的独特文学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伦理情境,苏童引领着读者对人生存境遇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位对人性保持持续关注的作家。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自我调适的心理防御时,往往呈现出一种过度防御的状态,从过度补偿到仪式自骗。所有的人物心理防御的努力往往导致自闭的逃避,这种过度防御是导致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苏童笔下人物努力的不断落空,是他对生存困境的根本体验,而人物出路在何方,苏童也许只是找到了在返乡中永远未完成的逃亡。  相似文献   

10.
麦克尤恩的《赎罪》在国内外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但学者们对文中人物在人性方面的研究很少。作品中充满着人的善与恶,罗比遭受着人性的痛苦,尤其是在战争中处处面临选择,但他不论是在平时的生活还是在战争期间都发扬着人性之爱,穷其一生去追寻个人自由。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作者塑造罗比这一人物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汪晴 《学语文》2013,(6):68-69
“妓女”这一形象历来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形象。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各色妓女形象。老舍的《月牙儿》与苏童的《红粉》分别从不同的文学主题来剖析妓女的生存状态与悲惨命运。老舍重在表现黑暗的时代对社会底层妓女的压迫;而苏童则描绘一个新的社会对妓女“改造”的失败以至于成为一场时代的闹剧。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的把握“妓女”这一文学形象,更有助于在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中参悟人性。丰富对文学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红粉》与《米》是苏童的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童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时的精神求索与创作旨向,以及它们独特的表现形态与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苏童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一方面将基于元话语的“大写的”、“完整的”历史拆解成“小写的”、“碎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以个人和人性为主导的“新历史”,从而在虚构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魏娟 《现代语文》2006,(4):114-114
读苏童的作品就如同在剥蚀着自己的灵魂一般,让人感到一种痛后的快感,《私宴》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也极其普通的故事:故事就在马桥镇——这个充分记录了作品中所有人物的童年经历的地方展开:博士包青春节回到家乡,已成为家乡首富并把握着家乡经济命脉的老同学——大猫宴请了这位在北京已小有成就的博士同学。由于童年时期饱受大猫的欺侮,此时的包青对大猫既有反感,更有愤怒。然而,经不住大猫的软硬兼施,包青终于还是来到了大猫的酒桌。较量也在酒桌上展开了。不过是老同学简短的春节聚餐,却上演了知识与金钱、善与恶的较量。当然,更叫人深思的却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是三大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黄雀记》中,苏童试图减少对风景人物的个人干预,用冷静的笔调描绘细节,呈现香椿树街上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物呈现其生命自身的一种缺失。自然风景是苏童苦心经营的意象世界,不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人物的视野中,而是人物存在于这一自然中,自然以客观的眼光来观看生活于其间人们的悲欢离合。人物无法摆脱自身所生活的那片土壤带来的桎梏,被困于"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阴影下,挣扎于其中,迷失了自我。苏童以不动声色的笔触,细细描绘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与残酷,同时也折射出的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怀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苏童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追寻中完成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怀,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隐喻,营造颓废的气息、朦胧神秘的气氛,形成了自由感伤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的形成与苏童童年的生活经历、江南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中外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刘庆邦一直关注、探索着人性,不断向人性的深处掘进.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写爱与美、恨与性,但并不以奇以怪取胜,体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刘庆邦对人性的切入点是善与恶,他在细节上的着力表现和善与恶的转化,使得人性单一但并不单调,强化了审美效果.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做法在当前的文学创作背景下将不断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的精神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身上的善不夸张,对恶不隐讳。面对传记英雄人物身上的人性的弱点学生如何能明辨是非,作出公正合理评判和欣赏。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好欣赏的切入口,带领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英雄,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桥头眺望》中律师阿尔法力这一人物所具有的"歌队"功能的阐述和对整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关于"人性的恶"和"不可逃脱的命运"这两大深刻主题的分析,揭示出阿瑟·米勒在创作过程中对古希腊传统从形式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战争和人>是王火对亲历过的抗战生活进行了长达40年的沉淀和反刍后才创作出来的鸿篇巨制.作品通过童霜威这个国民党的中间派,在抗战期间终于转变为国民党的左派的坎坷人生道路和艰难思想历程,形象地说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必然失败,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必然崩溃,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必然诞生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由于既深入地挖掘了人物转变的内因,又全面地表现了人物转变的外因,还充分地展示了人物转变的过程,也即历史地描写出人物的具体人性,因而成功地塑造了童霜威"这一个"人们"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