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祝宝良 《预测》1993,12(2):12-17
从1990年下半年起,西方主要工业强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先后进入经济衰退,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1991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4.4%,德国西部地区增长了3.0%,美国、英国、加拿大出现了负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2%,2.2%和1.7%。从1991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率先开始走出衰退,其他主要工业国的经济也慢慢复苏,但由于需求不足,经济回升缓慢。根据今年9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联合国Link会议上预测,今年日本、法国实际GDP将增长2.3%和2.4%,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将分别增长1.8%,1.5%,1.3%和1.3%。英国的实际GDP仅增长0.1%。1993年,西方七个工业国的经济将会有进一步的回升,实际GDP将平均增长3%左右,这种增长趋势可能会维持到1995年。  相似文献   

2.
李京文 《预测》1993,12(1):2-5,27
1 对1992年经济形势的分析 199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已由1990年处于低谷、1991年全面回升发展成为今年的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2%。居世界首位。根据我们的预测,我国1992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11%左右或更高一些。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的发展还是已经开始出现过热,会不会象1988年那样在今年末、明年初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对此问题,经济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同志认为,12%的增长率,不仅比1991年的增长率提高了近4个多百分点,而且还高于经济过热的1988年,同时今年的货币发行量、货款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大大突破了计划,成为我国历史最高额。因此  相似文献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于1961年9月30日,总部设在巴黎.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该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实施二战后美、加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OECD成立之初,只有欧洲和北美的20个国家,现在已扩大到30个.这30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2002年OECD年报提供的数据,OECD成员国贸易量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量的76%,世界GDP的59%(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相似文献   

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门评述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半年刊刊物,《OECD经济展望》(以下简称《展望》),至1991年12月已出第50期。《展望》依靠独特的经济模型和数据库的支持,将预测与分析相结合,已成为OECD国家制订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的重要指南。 1 《展望》的起因及一般特色 OECD国家不惜巨大花费来保存它们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同时,这些国家已经提炼出一些先进的方法来把握它们经济的脉搏,并依靠这些方法作为它们制订经济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的东亚经济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怡华 《预测》1999,18(5):12-15,30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破坏了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1998年,除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新加坡外,几乎所有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出现严重衰退,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4个国家——印尼、马来西亚、韩国和泰国的经济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3%、67%、58%和8%。整个东亚经济1997年曾增长5%,而1998年经济下降幅度却超过2%,亚洲地区内部贸易严重萎缩。经过近1年半的调整,目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势已基本趋于稳定,但实现全面复苏仍需艰苦的努力。1 东亚经济…  相似文献   

6.
张幸福 《百科知识》1994,(11):10-11
1994年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征候。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已摆脱不景气的境遇,走出下降的谷底,呈回升状态,并预测全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有可能达到3%,其中美国可望达到3.5~4%,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成倍翻番,呈现经济起飞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1994年期间,按不变价格,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94年GDP相当于1978年的4.456倍。(《中国统计年鉴》1995,第21页)中国属于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经济的新气象 1990年第3季度,美国陷入战后第9轮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但翌年第2季度即摆脱困境,出现经济回升。此轮经济衰退持续时间不到一年,经济景气指数也只是下降些微,经济危机不深、不长、不重,所以国际经济学界有人将此轮衰退称之为“间歇性的衰退”、“中间性的危机”。自摆脱衰退、经济走出谷底的1991年4月算起,这一轮的美国经济增长已长达9年有余,而且至今尚无发生新的一轮危机的险情或迹象。倘若不计入轻微的第9轮“中间性的衰退”,而从第8轮衰退后回升的1982年算起,则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8个春秋,而且还在增长。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态势,使一些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自圆其说。对此,在美国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乃至美国公众、政界人士中,“新经济”的说法颇有市场。“新经济”论者,意即  相似文献   

9.
<正>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显示:近4年来芬兰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是欧盟国家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伴随着这种增长,许多变化的数据也令人瞩目:全国移动电话人均拥有率为58%,因特网服务器上网率超过15%,均为世界第一;科技论文产出率为1442篇/百万人,超过美国和英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通信产业,20世  相似文献   

10.
社科文摘     
GDP增长率接近警戒线上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年会上指出: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9.7%,这是在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6%和9.9%的基础上,已贴近10%的上限警戒线。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曾经有过四次大起,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  相似文献   

11.
卢永记 《软科学》1989,3(3):68-72
<正> 一、前言由于1986年原油价格的急剧下跌,全世界对能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石油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石油价格下跌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世界经济、石油工业本身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政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增长率从1984年的4.6%下降到1986年的2.5%,而发展中国家仅从1985年的4.8%下降到1986年的4.2%。本文分析了世界能源的发展状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全世界对能源的投入,不但要视其  相似文献   

12.
人口达到60亿世界人口增长率仍在上升,除少数国家增长率下降以外,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得较快。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总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800万,到七十年代已高达每年增加7,700万,为原来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今天的世界总人口为45亿左右。据联合国专家预计,到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0亿;中国如能把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以下,到2000年人口约为12亿。美国专家最近预测,在1980-2000年这段期间,世界总人口为45-60亿,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5%±0.3%,比七十年代早期的人口增长率下降2%左右。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今后20年里,处在空前下降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协整检验和VAR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和科技创新成果之间存在协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GDP与科技创新成果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GDP和科技创新成果互为因果;VAR脉冲响应和VAR方差分解表明,GDP增长率和科技创新成果增长率之间存在敏感的动态关系,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消费率已降到最低点据国家统计部门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2004年的26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例为消费率,由1978~1990年13年平均50.8%降为1991~2004年15年平均46.2%,下降了4.7个百分点,其中1981年为最高年达53.6%,2004年为最低年达43.1%,高低相差10.5个百分点。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1999年,低收入国家平均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均高于我国40%~50%的水平。我国消费率偏低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1978~1991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7%,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4%。但在经济取得成就,城乡居民正准备跨入一个由文明的标准住宅、私人电话、小轿车组成的后新三件的时候,社会中又一次出现了一种新的危机感:过去的那种无价值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我国关于3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梁优彩  魏怡华 《预测》1993,12(6):6-11,19
1993年,世界经济仍难摆脱不景气的状况,继续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据参加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Link秋季会议的世界经济专家预测,1993年全球GNP年增长率仅为1%左右,与1992年0.5%的增长速度相比,略有上升。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差异。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1992年GNP年增长率为1.5%,而1993年预计只能达到1%,其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降。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由于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旧的经济体制已彻底瓦解,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秩序混乱,经济继续滑坡,预计1993年GNP比1992年下降10%左右。只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1993年GNP年增长率可望达到5.3%,增幅比1992年约高出0.5个百分点,但不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本论文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三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了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梁优彩 《预测》1992,11(6):5-11
1 1992年世界经济的复苏缓慢、乏力世界经济的复苏比人们原先预料的要慢。1991年9月底,世界经济专家聚会莫斯科讨论世界经济形势时,预测199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全年世界经济增长2.6%。1992年3月世界经济专家再次聚会在联合国总部,讨论当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则预测1992年世界经济只能增长1.2%左右。随后8个月已过去了,实际情况表明,1992年世界经济并未走出困境,预计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仅比1991年增长0.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继1990,1991连续两年下降后,1992年继续是0.7的负增长。这是1992年9月18日在土耳其召开的联合国Link会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相继进入低谷,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唯独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两高一低”(即高经济增长率、高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同时,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到现在,已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之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增长,得益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而传统的工业经济支柱的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高技术产业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