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力是口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却是多数口译学习者及外语学习者的软肋。文章首先分析了口译加工模式中的两种理解模式,明确了"理解"与"听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的目标。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对讲话者语言的理解应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具体说来包括语篇意义、意图意义和隐含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言语交际、心理学和翻译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引入"积极听力"的技巧,并将"积极听力"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进而分别通过实例阐释"积极听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会议中,口译员经常会遇到带有浓重口音的发言人。根据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遇到浓重口音时,口译员需分配大量精力到听力理解与分析中,导致输出的速度变慢或信息的大量缺失,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口译过程的进行,提高输出效率,该文试图通过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来分析口音是如何通过影响听力理解过程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针对口译员遇到的口音问题,结合吉尔的理解模式,该文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提高口译技能、掌握口音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等。  相似文献   

3.
国际会议中,口译员经常会遇到带有浓重口音的发言人。根据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在遇到浓重口音时,口译员需分配大量精力到听力理解与分析中,导致输出的速度变慢或信息的大量缺失,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口译过程的进行,提高输出效率,该文试图通过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来分析口音是如何通过影响听力理解过程对口译员的口译表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针对口译员遇到的口音问题,结合吉尔的理解模式,该文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提高口译技能、掌握口音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等。  相似文献   

4.
英汉交替传译需要口译员运用多种能力和技巧来完成听、理解、记忆信息再表达的过程,而积极听力技巧在整个口译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发言者本身以及口译员本身的诸多因素,经常出现信息遗漏或者信息理解错误的情况。然而通过预测手段的使用,口译员可以最大限度地预测演讲者陈述的信息,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本文陈述了关键词预测、连贯手段、语调预测、冗余预测四种言内预测手段和交际场预测以及文体风格预测两类言外预测手段,以期给口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口译的过程包含以上四个基本步骤:源语理解——短期记忆——翻译转换——译语表达。源语听辨理解作为口译工作过程的初始步骤,对口译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听力训练在口译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首先介绍口译过程中听辨理解的特点.其次对有效加强口译中的听力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口译员自身口译能力与笔记语言之间的差异,对大三、大四及研究生英语专业口译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笔记语言选择方面,大三学生与大四学生以源语为主;而研究生倾向于用目的语和符号笔记。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口译训练时,初学者笔记以源语为主。随着口译水平提高,口译笔记可逐渐向目的语和笔记符号过渡。  相似文献   

7.
小安 《海外英语》2013,(3):61-61
第一周:从“听力”抓起 口译笔试的考试是一种能力性考试,所以不建议大家在有充分时间提高自身能力的情况下过度关注考试技巧。听力是口译笔试的第一关,也是口译员胜任口译活动的前提。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靠“突击”是不行的。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备考时把听力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同学们可以听各种外媒新闻,也可以多看看外文电影。总之,听力能力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听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明确了口译听辨技巧训练和传统学生听力练习技巧的区别,结合当前听力教学方法的缺陷,论述了公共英语听力课堂引进口译听辨技巧训练方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手段。通过具体的例证,着重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听力课堂上利用常用口译笔记方.法提高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如何根据语篇的特征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9.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在外交场合中 被频繁使用。本文基于2010年至2017年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员转 录文本,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模糊语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现场 口译员如何介入及口译模糊限制语,并探究其如此介入及口译 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基础,结合口译实例分析语域的三个方面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对口译中译前准备的重要作用。语域理论对口译员译前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口译的任务即对语篇从各个角度进行译前预测,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译前准备有助于口译员更好地明晰口译任务,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口译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