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社会管理秩序"的概念,初步掌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6,(1):4-6,85
识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有关规定。 理解: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能够举实例区分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具体表现形式。列举实例,说明吸食毒品、贩卖毒品的严重危害性。 活动: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列举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其危害,并谈谈对养成守法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理解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能力目标:通过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想觉悟目标: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国际形势,明辨政治是非,坚定自己拥护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教学重点】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处分学生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高等学校有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分,这是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学校的处分方式共分为六类: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有的学校将处分分为五类,没有规定严重警告或者记过,其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高校处分学生行为与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的行政处罚行为作一比较:高校处分学生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各高等院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及处分条例,公安机关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见二者都是有法律依据的,能够…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学生刚上完强度较大的体能训练的体育课后,回到了政治课堂,学习内容是"依法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由于学生体能消耗较大,往日课堂中那种精神焕发、活动积极的状态一扫而光,学生就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原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实施已不由初衰,课堂教学在索然无味中进行了三分之一。当学习到通过举例说明对于那些尚未触犯刑律的妨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如何处罚时,教师列举了学生赵某购买别人偷来的自行车一案例说明: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脏物而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这个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对这个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实践中 ,提出了如果本人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而又不服治安管理处罚应怎样办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在教材中叙述 ,现提出来加以分析。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这个问题是否要在课堂上讲解 ?对此有两种意见 :一部分中学任课教师认为 ,这个内容既然在教材中没有叙述 ,也就不应成为讲课的必要内容 ;另…  相似文献   

7.
政策背景: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公布的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与原来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新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具有“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的特点,既适应公安机关加强治安管理的需要,也符合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应罚行为增加了。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增加规定了一些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如对计算机黑客,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要做出处罚。同时,针对体育赛事的现场管理、手机短信的骚扰行…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运用形象思维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我国现有债券的含义及其特点,我国商业保险的含义及其购买程序。理解和掌握债券与股票的异同和商业保险的作用。训练比较能力和判断、分析、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金融意识,树立商业保险观念。【教学重点】债券的种类及其特征;商业保险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债券与股票的异同。【教学构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债券和商业保险”,因本框识记性内容较多,若采用常规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根据本框内容,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模拟现场活动,采…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待人真诚、宽容和有原则是发展真挚的友情的基本要求。能力目标:能够列举事例说明友谊需要以宽容来维护;能够按照教材所提的要求去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同学友情。思想目标:认识建立和发展真挚友谊需要从多方面去践行,只要努力去做,定会获得一份美好的感情。【教学重点】怎样去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成全朋友的好事、为朋友的成功和进步而高兴也是一种宽容。【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组织学生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讨论回答问题。材料:小明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当同学向他请教问题…  相似文献   

11.
【章节名称】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手机全面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学会与他人交流观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意义。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思想觉悟目标:通过了解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段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意义,进而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体、部分的概念,了解系统、要素的含义,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初步具有以整体为重,有全局思想,又能搞好局部的工作的处事能力。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学难点】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疑导入,播放钢琴曲《命运》)很多同学学过弹钢琴,那么美妙的钢琴声…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含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思想目标:让学生懂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能完全消除失业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下岗失业现象有其必然性,应正确地看待这种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意义。难点: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刘霞 《小学语文》2008,(1):74-7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教案王庆福,马宾广【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让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概念并理解其含义。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着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双向细目表】【教...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能用具体生动的故事打动他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素养;以多维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能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8.
刘坤 《小学语文》2009,(1):80-8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陈亦权 《教书育人》2009,(11):65-65
在如今这个异常重视和提倡“文明教学”的社会里,“老师该不该处罚犯错误的学生,该怎么样处罚”成为了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但在我的班级里,却赫然贴着一张《处罚条例》,只是制定这张条例的不是校长、更不是教委,而是我们班的54名学生?  相似文献   

20.
彭静 《学语文》2013,(5):15-16
【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启发法、读写结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焦、刘爱情的同情,同时培养学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能力。【教学重点】1.从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人物的心理:2.通过品味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