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相似文献   

2.
明代私人藏书兴旺原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为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学科图书馆三大系统。与现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同,我国古代图书馆藏书体系为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三大系统。可见私人藏书在古代藏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私人藏书源远流长。早在殷周二朝,文化上是“学在官府”,反映在图书方面则是“官守其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到民间”的秩序被确立,于是民间收藏图书工作开始了。首先,“士”藏书极为普遍。据《墨子》云:“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又“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篇》载: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史籍繁荣昌盛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和对修史的支持是史籍繁荣昌盛的关键;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为史籍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便利:私人修史的兴盛增加了史学发展和史籍繁荣昌盛的活力.唐宋两朝达到了中国史籍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既是专制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又是专制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 ,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 ,具体特征表现为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 ,即垄断型的文化制度。这不仅与当时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低水平发展有关 ,而且是“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热点剖析】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提出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从长远观点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又依赖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对教育发展与一个国家发展关系问题的考查涉及较多。仅在2008学年,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和角度有:全国卷Ⅰ考查明治维新时期的文明开化政策;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近代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比较;天津卷考查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海卷考查唐宋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北京卷考查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既是专制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又是专制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具体特征表现为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即垄断型的文化制度。这不仅与当时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低水平发展有关,而且是“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与西方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则对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抢占科技制高点,就是争夺发展的主动权。“十二五”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实施。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从思想上重视,从投入上增加,从政策上引导,推动全省科技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 :按照历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分为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每个时期的文化基本包括科技、思想、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知识 ,其中科技、思想、教育是重点内容。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和体验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 (成就 ) ;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特征及走向 ,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主题知识概要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 ,不同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以史实叙述见长,而以思想文化为主脉贯通始末,对读者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引,其中诸多创见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
入世进取、建功立业,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先秦是它的形成期,汉魏六期是它的发展期,唐宋是它的鼎盛期,元明清是它的变勒期,这个主题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韵文的礼节之用 ,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 ,步入封建社会后 ,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 ,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 ,不但用于礼节的韵文种类不断增多 ,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科技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缺失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技术开发环节,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以技术开发为目标的国内科研机构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丧失了国内市场;次要原因是国家对这个环节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在科技评价方面存在错误导向,其中过分注重论文指标的负面影响最广;另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硬件、轻软件,重国外技术、轻国内技术的错误思想对自主技术开发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校园的园林建设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作为教育的物化表现,传统校园园林的建设势必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兴衰相同步.先秦时期,我国官学校园园林建设与私学校园园林建设逐步产生,作为园林的要素初具规模;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官学校园园林将先秦时期的辟雍升华为标志性建筑,其建设几成定型,私学学堂的大量涌现则成为后世书院园林建设的先河;唐宋以降,我国传统校园园林建设逐步成熟,宋元明清数代沿用,直至近代西方校园建设理念的引入,开启了我国校园园林建设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在中国进行着最激烈的争夺,他们在军事上进行的殊死搏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念行为的较量。因此对于这段时间楚、秦两国的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一些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社会生活的大致发展状况。他们在观念行为、婚姻生活和对待女子的态度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行为,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出土秦汉简牍及相关文献记载说明,秦代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禀衣制度,但秦代百姓的日常穿衣是自备的,而各级封建官吏则实行赐衣制度,那么秦代禀衣的范围是集中在丧失人身自由或人身自由受限制的最下层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的7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精微、风采、神韵、气韵、意境、节奏等中国文化精神上有不同层次的体现。远古时期音乐的神秘悠远,夏商时期音乐祭神的风韵,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仪礼气韵,秦汉时期律学开启精微之风,魏晋时期音乐的融合神韵,隋唐时期音乐的博大气韵,宋元时期俗乐的节奏,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滥觞等,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神历时性征的多元丰富、兼容并蓄特点,潜藏于内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是气韵生动和清微淡远。  相似文献   

19.
秦汉绘画颜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绘画,雕塑和印染工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汉时期对色彩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彦是彩绘的物质基础,中国绘画彦制造的五大原料来源,在汉代已经齐全,其绘画颜料的制作应用的成熟,对我国绘画颜料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为我国古代绘画处于世界绘画史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发展的时期,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医学发展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为我国养生思想形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