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出走故乡湘西后给早期的全部生命体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情感取向、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家世、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探寻沈从文的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争议颇大的一位作家.他的诗歌、短篇小说,如同他的文学理论一样,在世界文学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奇特、怪诞、独树一帜.从爱伦·坡的坎坷经历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所遭遇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3.
何申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何申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对其创作的三大影响 :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对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的影响、对作品语言的影响 ,阐述何申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查理·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作品。然而在狄更斯的成长经历中,不幸成分居多。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对其心理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争议颇大的一位作家。他的诗歌、短篇小说,如同他的文学理论一样,在世界文学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奇特、独树一帜。从爱伦.坡的坎坷经历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所遭遇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6.
杨梅 《成才之路》2010,(19):74-74
鲁迅是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农民的作家。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少年时代的乡土生活经历进而成为他的精神气质,让他形成强烈的"农民情结",使他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农民因素。这种因素进而转化成无意识的创作倾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他饱蘸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的苦难。  相似文献   

7.
湘西作家沈从文笔下叠音词名字的少女,大都留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些名字既朗朗上口,契合少女们的性格和命运,又见证了沈从文的情感路程和创作经历。这些叠音词不仅在文章中熠熠生辉,也给神秘的湘西大地增添了许多美丽。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彝族老作家李乔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的创作历程十分曲折,其文学风格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由表现孤儿情感、描写自己爱情失意的“私小说”到体现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美的文风的转变,二是转向二战后以《千只鹤》《山音》为代表的、主要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的风格。拟从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川端康成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可能摒弃他的性格来妄谈,更无法抛却他的人生经历来作空中楼阁式的探求。契诃夫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不仅仅源于他过人的天赋,更在于他性格的坚韧和孜孜以求的勤勉,以及对生活从未间断的深深体悟与思索。植根于生活,为大众服务是契诃夫内心的道义与担当。愤怒的自持和出于纯净心灵的乐天的幽默,是契诃夫一直恪守的信条。  相似文献   

11.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13.
莫言在几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的两大创作源泉,尤为强调童年的饥饿。正是因为"饥饿"带来的痛苦,对食物的渴望,让他对生命有着更深沉的体验。另一方面,童年的生存环境虽然艰辛,长辈们不屈的精神,以及莫言既不想为了"食"背叛人性,又不甘于被"食"所压迫、奴役,种种复杂的情结让莫言在创作中又有着潜移默化的"救赎"情怀。本文从莫言的独特童年经验切入,探讨其创作出各种复杂人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文体.从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族风情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对湘西社会的深厚之情,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通过结合沈从文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素养,探讨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5.
1920年,瞿秋白将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当成自己精神“饿乡”的寓言之国,不顾一切地前往实地考察。这一壮举,既是出于他本人的现实生计考虑,也是他寻求异质资源的一次思想取经行动。它不仅给瞿秋白带来深刻丰富的异域文学经验,使其文艺思想增添了不少现代新质,更使他由此介入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左翼转折进程。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以其短篇创作的突出成就为人称道。他洞悉人性的扭曲与异化,感悟人生孤独、麻木,直击人间隔膜、冷漠,并对新世纪的人生困惑与无奈有着天才的预见,对新的艺术技巧与表现方法更是进行了大胆尝试,当为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先锋。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梭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发现他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理论局限。梭罗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离群索居的行为背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深刻的人文关怀。他以孤独的个人主义实践昭示了自然而然的生活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