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代杭州诗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杭州的文人们特别喜欢结社,比如明代杭州的诗社就特别多。其实,宋代杭州诗社也很多,这些诗社大多是"行都士夫及寓居诗人"所结,一般以西湖为社团活动中心。这些诗社对文人们的创作及生活都有影响,周密吟社对清雅词派的影响就尤其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 何谓诗社?诗社是“诗人为吟咏而定期结聚的社团”。(《辞海》“诗社”条)其组织特点是有较固定的社员;其活动特点是定期雅集;其创作特点是立题限韵。诗人结社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但迄今无人问津。为此,本文拟就古代诗社之起源及有关问题略作考察。诗社是在其他形式及性质的文学组织和社团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就是从文人集团、诗会(诗人临时结聚吟诗的创作活动)及佛社、酒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王侯公卿多有养士的风尚,所以历代出现了不少由王公及门客所组成的文人集团。早在战国时,齐威王就设有谡下学宫,招致天下文士前往讨论学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结社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负载了政治、文化、文学诸种意义。曼十年代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渐渐淡出研究视野。与以往侧重于史实考证的研究方式不同,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结社问题进行研究。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将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置于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它的兴衰变化和运作特点,并进而揭示文人结社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应有影响。晚明党争与结社一体化,讲会,论学与结社相结合,诗社告退继之以文社勃兴。论文主要分析了复社、清初明遗民结社及清初东北流人结社三个方面。其中对复社的分析尤为细致。复社与东林关系、复社的思想学术观点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论文又重点总结复社的文学思想(一)绍绪七子,宗法汉唐,为其文学思想之渊源;(二)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是其文学思想之宗旨;(三)性情、学问、世运为其创作论之基本内核。对于明遗民结社,从横向上与非遗民结社相比较,从纵向上探讨与宋遗民结社的渊源。并重点研究惊隐诗社、甬上遗民诗社、岭南遗民诗社的文学思想感情。东北流人诗社视为清初遗民诗社的特例,这面一向研究得较少.  相似文献   

4.
商盘是乾隆时期浙江会稽(今绍兴)诗人,少负异才,在家乡结"西园诗社",为"西园十子"之年龄最小、最有才华者。在商盘编年诗集《质园诗集》(三十二卷)、书信《质园尺牍》(二卷)以及所编国朝同郡诗人集《越风》(三十卷)中记载了"西园诗社"的一些情况,涉及成员中的刘文蔚、童啸巗、姚颗山、黄海、吴蓉五人,这对于我们了解"西园诗社"的结社情况,进一步研究清朝的文人结社,以及对于商盘的全面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南诗社"是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地区的一个著名诗社,其在创始人沈德潜的年谱中保留了该诗社的一些资料。其作为一个规模成熟、风格稳定、影响深远的诗社,颇具研究价值,同时对于认识清代苏州地区结社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文学家谭献一生交游广泛,参与了众多诗社集会、唱和联吟等文学活动。谭献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均有文学结社及集会,其早年、中年的文学结社有切磋技艺,提高自我诗词创作水平的目的,晚年参与文学集会则因其文坛威望,具有指导同人创作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清初出现的"蕉园诗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性诗社,女性作家从散落的个体及家族血缘小集团创作走向了有组织的群体联合。更有意义的是,蕉园诸子的结社、结集、契谊和作品,都有力地解构和挑战了传统的妇德,无不消解着男权的传统霸权,开启了女性觉醒意识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诗坛和剧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受当时文人结社之风的影响,他曾组织或参加过一些结社。其中海门社和群社是文学性的诗社,中江社是举业性的文社,咸社则是宗教性的禅社。  相似文献   

9.
陶澍与宣南诗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澍是清嘉道年间极有名气的诗人,在他周围聚集了当时一大批诗人.著名的宣南诗社(初名消寒诗社)就是陶澍等人发起建立的,诗社成员亦视陶澍为诗社的领袖.宣南诗社是一个文艺团体,多由南方各省在京的有功名的中下层官僚组成,前后成员有68人.他们的诗作不仅"润色太平业,歌咏同朝美";而且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0.
结社是中国很早就有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集团特别丰富。特别是宋代以后,文人结社之风大起,且形式多样,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对宋元时期诗社活动用力甚勤,但全面系统研究宋代会社的著作还要推周扬波博士的《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1.
王禹偁一生短暂,生性刚直、不畏权势的他本图忠君报国,却在八年内三次被黜,要全面考察这位对宋诗发展有特殊贡献的重要诗人,不能不返观王禹偁三次被黜的遭遇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诗歌已经疏远了人民,因而人民也就远离了当代诗坛。王学忠的诗歌,以一位平民诗人的另类呐喊,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境遇,深刻揭露了愈演愈烈的社会腐败现象,表现出可贵的主人翁意识与忧患意识。在底层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下,王学忠的诗歌,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一桃是香港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坚定不移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创作原则,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一审美创作原则的精髓概括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他强调诗是真善美最完美的结晶,认为诗人笔下只有流露出生活的真,心灵的善,艺术的美,其诗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列名"金台十子"之中的田雯虽盛有诗名,且以诗学传家,但他的诗论历来却不引人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他追趋王渔洋而未形成个人的特色。他的诗学观念在很多地方都与王渔洋桴鼓相应,是王渔洋推崇宋诗风的积极应和者,而且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宋诗的喜好。从他的诗论可以看到康熙间诗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5.
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王安石 ,一生创作颇丰 ,然而他前后期诗风却大不相同。本文试从其晚年诗的内容、意境、语言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从中看出王安石晚年诗的独特风格 ,并分析了这种诗风变化的原因 ,从而给王安石的晚年诗一个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省山是山西长治市沁县清末诗人,曾任云南、江苏等地五县县令。他在与当地百姓的长期交往中,比较关心下层民众疾苦,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也有所揭露。他的诗作以通俗朴实的语言,再现了清王朝走向衰败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但在二百余年来,王省山的诗作一直湮没无闻,实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损失。沁县史志工作者对王省山诗集《菜根轩诗钞》的发掘,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位类似杜甫的以诗写史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臻于“字字人禅”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位“诗佛”,他内心的虚静使他将自性、物性、佛性、诗性都融入到澄明静美的大自然本真体验中,从而获得“自然”的圆满、和谐。可以说这恰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诗的本真性,是大乘佛教的圆融与中国本有的“天人谐和”理念的巧妙化合,在山水诗歌的艺境创构上的诗性体现。本文试从王维的人生哲学、诗歌创作、审美体验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本真性——和谐。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9.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楚辞章句·天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王逸对<天问>的阐释很有特色:王逸重视现实政治对作者创作的感发作用,并由时代背景切入作品的内部研究,以追寻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文本的本义;他认为作者创作作品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为了准确探寻作者的本意,王逸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读者自身的偏见,尽力客观地解释作品,而且也注意到了文本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