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3.
送别诗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均有脍炙人口之作传世。而盛唐诗仙李白之送别诗则在意蕴、情调和境界等诸方面均有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这一方面因为盛唐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等个人因素有关。探讨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点及其成因,可为当代诗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08,(Z8)
送别是极为平常的一种人生经历。古人珍惜情谊,送别时常以诗歌相赠,所以送别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常见的题材之一。送别诗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要多,同时,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描写友情的深厚,而且把惜别之情和批判现实、抒写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綦毋潜与宋元祐年间的潘大临,虽生活在不同朝代,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活跃于本朝诗歌发展中最为鼎盛的时期,因此,二人创作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綦、潘二人创作诗歌均采用借景抒情手法,擅用修辞,富有想象。所作山水诗都表达了归隐之意,题咏诗皆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送别诗均表现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但二人各类诗歌表达的目的、情感不同,语言风格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这篇诗话,再现了这首名诗产生的过程,阐释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李盂亲如手足的情谊,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诗意浓郁的散史。  相似文献   

9.
<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几句话、几十字,描绘了离别之景,道出了朋友之情。古代许多文人常常为生活奔波,离开一地之时又常有好友相送,因此留下了大量饱含友人深情厚谊的送别诗。下面,让我们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中品味王勃、李白和王维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2.
送行离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场景,因此离情别意也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送别诗,无论哪个时代,各类诗体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笔者粗略统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占课本所选诗的五分之一,因此如何欣赏送别诗自然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清代美学家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歌的意境正是情与景的有机交融。因此欣赏送别诗的意境也就无可避免地要结合分析诗人所创设的送别情景,也就必须突出鉴赏诗人写景的艺术手法。尽管义务教材中的送别诗的品位、风格、情境各异,但均可谓上…  相似文献   

13.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王勃的送别诗,大家了解较多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类格调高昂,积极乐观的诗,而对其寄托凄苦感伤之情的送别诗较为忽略.我们应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遭遇,全方位解读王勃不同风格的送别诗,全面解读王勃.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发现诗文对应关系,把诗句与对应的句段联系起来,理解诗句大意。3.感受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受到珍惜友情的感染与教育,积累送别诗句。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些诗大多都是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些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指导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诗中人物依依惜别的场景,品味诗中浓浓情谊,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送行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场景,因此离情别意也成了历代人骚客咏吧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创伤的送别诗,无论在哪一年代离别诗都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粗略统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教材中的送别诗便占课本所选的五分之一。因此如何欣赏送别诗自然应引起语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勃,字子安,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死于高宗上元二年(675)。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幼年便聪俊好学。六岁即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被当时人称为神童。他的散文《滕王阁序》是历代称颂的名篇,而他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送别诗。诗的首联起笔不凡,诗人没有象许多送别诗那样,描写垂泪的花,悲鸣的鸟之类,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图画。你看那三秦之地,夹辅、护卫着城阙巍峨的古都长安,举目向  相似文献   

20.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