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368年蒙古贵族退居漠北草原以后,质孙宴随之消亡,真正意义上的质孙服也不复存在。但“质孙”之一的断腰袍却被明代统治者直接利用,并且赋予了新的名称。在明帝王的推崇下,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内使太监、校尉、百官、贵胄甚至帝王骑乘、宴饮、游乐、礼乐等场合穿着的服装,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蒙古族服饰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质孙服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孙服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赐质孙服,多以显示对臣僚的宠爱,受赐者往往以此为荣。按照参加质孙宴的人的地位不同,质孙服的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摺”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放摆结构的直身袍;另一类是在质孙宴上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  相似文献   

3.
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古代文献中丝织品的名称繁丰,正确了解和掌握其含义,有助于学好古汉语中有关描写丝织品服饰的文章。帛:bó古代丝织物的总称,汉代又称为缯。绸:chóu 古代汉语的“绸”不当“绸缎”讲,本写作“紬”,现写为“绸”,是抽引粗茧线纺织而成的。缎:duàn 经线和纬线不连续相交而形成所谓浮线的丝织品。有花缎、素缎之分。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人服饰面料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不多,在中国和朝鲜境内发现并著录的高句丽壁画中保留着一批珍贵的服饰资料,还有少量的出土遗物。通过对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初步研究,从中考察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类型,面料来源与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据考证,唐代重庆可确知的丝织品产地凡7州,丝织品种类至少7种;布匹产地分布面广,品种较多,然而纺织水平总体较低,无法与当时的川西平原、江南及黄河下游的纺织中心相比。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服饰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朴实特色。通过研究仫佬族服饰的服饰面料、服饰款式、服装图案和服饰色彩的特色,了解仫佬族服饰的质朴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西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丝织品服饰、靴、鞋、袜、冠带等文物,直接填补了金代服饰研究的空白,诸多金代服饰及宋代金锦更为世所罕见,被誉为"北方的马王堆"。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最好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服饰工艺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耕经济,从棉花的种植、纺织、靛染、剪裁以至服饰的礼仪和审美意识无一不留下梯田文化的烙印。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服饰工艺从种棉到纺织、靛染到剪裁以及服饰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变化,服饰艺术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内外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情况,提出了使我国纺织面料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纺织面料生产应向着重产品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方向开发与创新,同时指出限促进产品发展和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种植桑麻、养蚕缫丝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具有发展纺织业的良好条件。两汉时期,河北是我国纺织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汉末年,河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积累的纺织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提花机。钜鹿、清河以北的赵郡、中山和常山等处是东汉河北丝织业集中的地区。在河北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不少丝织品实物,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超技术水平。东汉时,河北的麻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元代以降,云南的竹枝词创作异军突起,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理琛的明珠。究其原因:元代云南建立行省后,化得到空前发展;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作家队伍发展壮大;古朴浓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诗如画、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等,为竹枝词创作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3.
李治李冶辨     
元代著名学者李治的名字是“治”还是“冶”,历来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原名为“治”,后因种种原因,又名为“冶”。  相似文献   

14.
辽朝商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朝建立之前以及辽朝统治时期。内陆亚洲地区的部族交易的典型方式是以货易货。辽朝的契丹统治象同时期内亚地区其它游牧民族一样非常珍视纺织品.甚至在钱币流通之后.纺织品.特别是丝绸仍然可以替代钱币。国内贸易局限于以物易物,主要交易产品由畜牧产品如牲畜、皮毛以及金属如铁、银、金和铜构成。辽朝所遵遁的中原传统的商业政策.更倾向于对商业的督导和调控.而非对国家生产和贸易的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5.
《金楼子·志怪篇》、《器准图》、《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写成的三部小说,笔者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梁承圣二年(553),《器准图》成于北魏中兴元年至东魏元象元年间(531-538),《冤魂志》成于隋开皇元年至十一年间(581-591)。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关于孙子故里的争论共有三大分歧,即孙书采邑乐安是不是孙子故里的所在?乐安今望在何处?孙武是不是孙书之孙?以孙书采邑乐安与孙氏的得姓之源、祖籍之地、郡望由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根据,论证了乐安是孙子故里的真正所在。从先秦封邑制度,古代孙氏族谱中乐安名称的演变,《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体例,唐改棣州为乐安郡的背景和唐以后以乐安爵号封孙氏的史实等五个方面,论证了今山东省惠民县是孙子故里的唯一所在。综合各种史料驳斥了否定孙武是孙书之孙从而否定孙子故里在乐安的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从这时开始一直到袁氏帝制自为失败郁郁而终,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这期间却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袁世凯在这段时期,对政府机构的许多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的整合上。  相似文献   

18.
董晓荣 《家教指南》2011,(3):46-50,127,128
文章结合元代与金代文献、图像、出土实物资料等,说明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云肩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其形制源于金代,但与金代云肩相比,制做工艺及服用范围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这些平话都是巾箱本形式。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20.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