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 辑工作的创造性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 ,只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这个命题显得更为引人注目。长期以来 ,文摘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不少人认为 ,文摘编辑不过就是用一支笔、一瓶墨水、一把剪刀、一瓶胶水 ,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抄抄摘摘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而笔者认为 ,文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抄抄摘摘”可以了事的 ,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对各种阅读需求的读者 ,文摘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新观念 ,从传统的理念和束缚中摆脱出来 ,构建一种文摘新理念 ,才能办出适合当今读者需求的文摘版。文摘编辑的策划意识文摘版的编辑首先需要…  相似文献   

2.
文摘版既属专栏类,但又区别于新闻版和专栏版,它既是新闻版和专栏版的延伸和补充,又是新闻版和专栏版的有机组合。那么文摘版究竟应该如何编?怎么摘?我以为,编文摘版也应注重实用性,应突出报纸特色,要有其独特的视野和思路。 突出报纸特色 注重实用性 文摘摘编工作“看似寻常最奇崛”。面对“书山报海”,如何才能使读者在投入有限的人力、财力的情况下,享受一报在手。洞悉天下事的“美味”。这不仅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也是编辑面对的问题。所以文摘版应紧紧围绕报纸的办报方针“好看、有用”做文章,选编内容  相似文献   

3.
电视编辑与报刊、电台编辑不同的是:电视编辑不但要编“文”,还要编“画”。即不但要负责电视节目的解说词的撰写与修改,还要剪辑制作图像画面,把一堆零乱的画面剪辑成有机的组合,形成电视语言。但在一些电视台(以中小型电视台、新办电视台为多)的编辑队伍中,却有为数不少的编辑只会编“文”,  相似文献   

4.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6.
办报纸的文学副刊,挺尴尬。做人,没有新闻记者那般风光,也不似文学刊物编辑那么自由自在;做工,少有机会能去追踪一下社会热点顺便扬扬名,又难有时间去制造鸿篇巨制成为大作家。恰好处于新闻与文学的夹缝中,是一种有点难受的找不准的感觉,类似于“边缘人”。但是,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特殊行当”了。每周编一个版,周而  相似文献   

7.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8.
我当了多年编辑。工作时常想,采写新闻有公认的五要素,组织版面能否也找出五要素呢?拙文把版面“五要素”试提出来,以求与新闻界同仁共同研讨。一要有一个好头条。头条是每个版的带头稿,抓不到一个好头条,整个版就立不起来,显得没看头。因此,版面编辑要花精力选头条、编头条。  相似文献   

9.
《文摘周刊》的“人物”版自创立以来,历经多次改版,以其大气、厚重、有思想、且富有鲜明时代感的编辑风格颇受读者喜爱。在报社组织的读者调查问卷中,其阅读率和二次传阅率一直领先。本文主要探讨文摘类报纸,“人物”稿件应如何选稿定稿、如何组织版面,使“人物”版成为读者爱看、耐看的一个珍藏读物。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往往要承担一两个版的写稿、编稿、画版、校对等工作。原因是报纸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细化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一位编辑一条龙地完成报纸印刷前的多项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就编辑而言,既不是专门写稿的记者,也不是专门编稿的编辑;既不是专门画版的画版师,也不是专门校对的校对员。但是,这些工作又必须得做,还必须做好。因此,这样的编辑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编辑”,或者称作“综合办报人”。然而,无论是“复合型编辑”,还是“综合办报人”,都要面对工作内容的不断转换,兴奋点不断调整这样的现…  相似文献   

11.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读者兼作者,要谈“编辑”,的确是“门外汉”,因而此文曰《门外谈“编辑”》。虽在门外,而常与“编辑”打交道,从“通联”中,也捕捉到一些“编辑”的信息,摸到“编辑”的“脉搏”,听到“编辑”的“心声”,体味到“编辑”的“苦衷”。编者之“苦”,非在工作之繁重,而在“责任编辑”之“责”上。此处之“责”,并非编辑之“责任心”不强,而恰之相反,“责任心”太强之故耳!作为一个编辑来说,是唯恐编不出佳作来的.因而东奔西跑、四处函联,约组稿件,以充实自己所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摘版虽不是一张报纸的主角,但调查显示,读者对文摘版的阅读时间和兴趣明显高于其他类版面,有的报纸文摘类版面已占到总版面的55%。文摘版吸引读者的程度,对一份报纸的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党报来说,如何办好文摘版,考验着决策层和编辑的综合素质。本文试对党报文摘版面的编辑工作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编辑报刊新闻稿不过是“浆糊加剪刀的手工操作活,是雕虫小技,是机械工作,对编辑报刊新闻稿不屑一顾。事实上,报刊文摘是一门学问。拿报纸来说,报纸中的文摘报被称作是报中报,文摘编辑是“编辑之编辑”,要求水平更高。目前全国五、六千种报刊都设有文摘版,还有不计其数的专门文摘报,而且发行量都很好。可见文摘是深得人心的。说文摘学是一门学科。因为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规律,文摘有严格的规范和明显的特征,不是随意的作品。文摘是文献或文章的浓缩,其特点是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图片眼光与编辑手法应金泉强化新闻摄影这一“翼”,新闻界议论得较多的是:总编辑如何起好关键作用?摄影记者如何自强?而事实上,编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编辑,尤其是组版编辑,处在报纸的“总装车间”,是选用照片的第一道关。编辑能不能巧妙地运用编...  相似文献   

18.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9.
在编采分开的报社里,重采轻编问题普遍存在。如何稳定编辑队伍,调动编辑的积极性?牡丹江日报鼓励编辑种好“责任田”,倒是挺灵的一招。 1991年12月上旬,牡丹江日报实行编采分开,来信来访由各编辑室按分工编发、接待。各专版、专栏由编辑分头“把关”当“语文教师”,尽管也署“本版责任编辑×××”,但不像种“责任田”那样能发挥主动性。就在当月中旬,省内许多新闻媒介推出大量养殖荷兰鼠(学名豚鼠)的广告,外地一家公司到牡丹江市卖“种鼠”行骗。广大养殖户的荷兰鼠大批死亡,手持无法律公证的合同书叫苦不迭。二编室(编  相似文献   

20.
《青年报·生活周刊》似乎总与“小”联系在一起。小报(四开八版的周报),小字辈(全编辑部近10个编辑、记者平均年龄34.5岁),小地盘(面对面、背靠背的办公桌挤挤攘攘在一个房间里,真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拥有一个姓“大”的家伙——“大特写”。这个于1986年起首刊的栏目,在报刊林立的上海滩独树一帜。人们在这块版面上寻觅着时代的新变化,感受着改革的新气息、探讨的社会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