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很多,很多报纸开辟了专栏或专门版面来刊发时评,写作时评的人也不少。新闻时评,最重要的是稿件的观点,稿件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时评的观点来服务的,读者喜欢看时评,主要的也是为了看稿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观点是时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加强新闻言论,是地市党报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一般说来,地市报的新闻言论需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高。从量上讲,地市报大部分是在“文革”后才复刊和创刊,不少报社因人员不足,都没设专职评论员,新闻言论要么是等待自然来稿,要么临时指定人去写,不少报纸三、五期难以看到一篇言论。有些报社即使设有专职评论员,不过一、二人,孤军作战。言论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显得微乎其微。从质上讲,言论写作局限于少数人,评论员常出现“无米下锅”或“无的放矢”,无形中影响了言论的整体质量。《闽西报》在1987年复刊时也遇到了上述问题,怎么办?我们除了成立由总编挂帅的评论小组,负责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外,要求各版都要开设一至二  相似文献   

3.
“点金”言论专栏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解读,告诉读者,评论员乃至报纸的看法和主张,虽受版面所限惜墨如金,却因立意高远而点“石”成“金”,使新闻通过这个平台而升值,增加含“金”量;让读者通过这个窗口受启发,提高鉴赏力.“点金”是一个写满《三秦都市报》“深度主张”的闪闪发光的金牌栏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新闻言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专栏论坛的广泛出现和愈见活跃。各种各样的论坛以不同的风格和个性,传递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声音,丰富和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今在报纸上,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等言论形式  相似文献   

5.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上没有言论,就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要办好企业报,也必须加强言论的写作和宣传。过去,我们《莱钢报》对言论的写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版面上配发的言论较少。针对这一状况,从今年开始,我们报社加强了言论方面的写作和宣传,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报纸要期期有言论,没有言论的版面不能评为好版面;同时要求编辑对一些重要新闻配发言论,提倡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评论是新闻却又不同于新闻,它以阐明观点为主,针砭时弊、明辨真伪、直指要害,在报纸版面上有点睛的作用。一、评论的不同类型评论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好评论的标准是共通的。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就写作小言论进行初步分析,重点围绕小言论的选题立意和写作语言进行阐述。就评论的类型来说,在报纸上刊登的有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语、专栏评论、评述、杂文等;在网络上有快评、短评、微评等;从评论的内容来分,有时评、民生评论、经济评论、文化评论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报纸上常见的篇幅在1000字以内的涉及政治、经济、民生、发展类简明扼要的评论文章,简称小言论。  相似文献   

7.
报纸同城竞争:尽力避免同质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几年,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报业 封面式编排,即主要新闻用大黑体标题或大图片导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这些城市,报纸的种类 次重要新闻用小黑体标题导读; 报纸内页的编排方式和版面数量成倍增加,新闻的容量、时效和表现手法也 都是用主要新闻的大标题压住整个版面。这种编排方有不少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报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一 式有利于读者阅读方便,但应当更富有变化。相同的编些新近面世的报纸在读者定位、报…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写作的特征倘若读者看不懂你所写的是什么意思,那么,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再好的作品也是无用的。新闻写作则更是如此,它应是读者能看懂的一种写作,或是迅速提供给读者中的他或她原先不得而知的信息的一种写作。如果读者对你所写的新闻不能理解或理解不了,当然这也是传播学上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更谈其不上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融汇贯通了,其传播功能和纽带作用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假若读者对你写的新闻感到厌烦、迷惑甚至是恼火,那么,读者中的他或她将最有可能找些其他更为有趣可读的东西来读,而将你的所谓“大作”抛到脑后。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新闻写作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短而精即简明扼要并有深度应是当今新闻写作的最主要的特征,换言之,长不是新闻的特征,长者也  相似文献   

9.
刘尊利  赵伟 《记者摇篮》2006,(10):20-21
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和编委会十分重视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从1999年辽宁日报扩版为16个版面至今,每天都有一个整版的国际新闻。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面的内容(包括图片和文字)全部来自新华社通稿,不使用网络等其他新闻渠道。多年来,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图片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在沈阳,众多阅报栏前阅读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的读者可以说是最多的。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级或省级的“优秀版面奖”,每月都有一个被辽宁日报编委会评定为“名牌版面”;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有3位编辑先后被中国时事学会评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版编辑每次组织版面时最费时费力的,除解释性深度报道外,就是新闻图片的选择了,因为一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图片是照亮整版的“眼睛”——唯有有了神采奕奕的眼睛,整个版面才会有活力.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西方学者甚至把新闻图片比作报纸版面的“心脏”,认为新闻图片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业内人士常说,言论和图片是报纸的"两个眼睛".由此,言论对于报纸版面质量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随着依法治国的步伐加快,涉法言论已成为报纸言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张法制类报纸、一个法制类版面,如果能有一篇高质量的涉法言论,可使整版生辉,通篇抢眼.  相似文献   

13.
这里探讨的,非泛指一切新闻评论之写作技法。但也并非仅指为数甚少的一两个新闻评论品种.而是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和一些重大而严肃的命题评论之外的,大多数评论都可以尝试运用或多或少的杂文写作技法。尤其是各版开辟的专栏言论,更是大可一试。  相似文献   

14.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15.
新闻言论对一张报纸来说非常重要,这早已是办报人的共识。但是,再重要再正确的文章,如果读者不喜欢,或者读的人很少,那么,言论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就受到了影响。当前,读者中是个什么现象呢?我们曾做过了解,报纸所发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新闻言论,能认真去读的读者尚不到1/5。能读新闻言论的读者,多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写材料、搞宣传、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而大多数读者对新闻言论表示冷谈和不甚关心。这就向我们办报人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使新闻言论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通讯,是个传统的老体裁,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一张报纸的版面,有一篇短的或长的通讯,读者在浏览一遍各种新闻之后,常常会被通讯吸引住,坐下来看它十几分钟。安排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现在有的报纸的一版,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消息,很难看到通讯。我觉得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好的通讯应当放在一版头条。如果确是重要,能打动千百万读者,就是破例给它一个整版也应在所不惜。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不仅起着美化活跃版面的作用,更主要的在于它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对所载新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摄影报道有着文字报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企业报在新闻摄影报道方面却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值得引起重视。下面就几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谈谈粗浅之见。一、有的企业报整版无一幅照片;有的版面偶有一幅照片质量也不高。这就削弱了宣传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是一些企业报的领导和编辑囿于设备、器材的匮乏,致使摄影报道很难在版面上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有的企业报领导或编采人员把摄影报道视为陪衬,重文字轻照片。从  相似文献   

18.
新闻言论对一张报纸来说非常重要,这早已是办报人的共识。但是,再重要再正确的文章,如果读者不喜欢,或者读的人很少,那么,言论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就受到了影响。当前,读者中是个什么现象呢?我们曾做过了解,报纸所发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新闻言论,能认真去读的读者尚不到1/5。能读新闻言论的读者,多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写材料、搞宣传、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而大多数读者对新闻言论表示冷谈和不甚关心。这就向我们办报人提出一  相似文献   

19.
很长,也可以很好看通常情况下,全国性主流大报版面资源有限,极少会动用一个整版以上篇幅刊发一篇新闻类报道,这样做可能面临一个现实风险:破坏版面信息的多样性生态,冗长的文字让读者望而生畏。 2007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打破常规,以两个整版、18000字的容量刊出"特别报道"《外逃高官胡星归案记》,当天恰遇周末,《中国青年报》只出四版,这意味着50%的版面都被占用。稍后的事实证明,此次版面成本的投入是值得的,《外逃高官胡星归案记》引起了  相似文献   

20.
朱艳  刘鹏 《新闻传播》2005,(5):20-20,22
当下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言论版面作为报纸的旗帜和方向,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言论版面要想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归根结底,秘诀只有一个,即千方百计增加可读性,让读者思想的兴奋点始终和编辑思想踩着相同的鼓点,一起翩跹起舞。《黑龙江晨报》2001年底开辟了专门的言论版面——《声音》,尽管她在《黑龙江晨报》的各个版面中创立时间较晚,但是在广大读者和社领导的细心呵护下,《声音》还是茁壮地成长起来,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晨报新闻版面的“纵深版”、“挖掘版”,《声音》起到了提升理论高度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增加言论版面的可读性,我们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