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江浙南曲用韵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南曲是一种很少受到人们关注的汉语语音史重要的研究文献.本文通过对南曲的渊源、南曲体制的分析,说明明代的南曲语音价值所在.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对江浙地区南曲研究的现状分析指出,应该在广度、深度上加强对江浙地区南曲用韵的研究,从而为近代吴语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2.
明代韵书《字学集要》韵书表面以《洪武正韵》七十六韵为主线,实际则处处彰显当时的吴语特点。论文重点讨论韵书韵部的排布、韵母来源及吴语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明代常熟人孙楼编纂《吴音奇字》为考察对象,先从特征词角度说明了该书可以作为探讨明代以后常熟方言的重要资料;然后将该书与现代方言相比较,讨论了《吴音奇字》所见明代常熟方言的几个音韵特点,包括支微入虞、覃魂同韵、麻佳同韵、寒桓同韵和止合三知章精组字的读音等。  相似文献   

5.
读明末安徽方言韵书《音韵正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韵正讹》反映的语音系统是明代末年的宣城方言,与今天的皖南宣州吴语一致,而且吴语的成分似乎更为浓重,如:全浊声母系统保存、有完好的入声韵、曾梗臻深四摄合并、禅日澄船四母相混、邪从不分、奉微合流、匣喻匣群亦有混同,等等。此音系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遮韵去声字读入山咸摄。这种“阴声阳化”现象在今天安徽方言里尚有遗迹。韵目用字、韵字的收录与注释,都有浓重的皖南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6.
朱权《琼林雅韵》与王文璧《中州音韵》皆"平声不分阴阳"又同"入派三声",这既反映了有明一代南方语音全浊音系统的存在,也反映了明代南曲行腔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南曲韵书成就于《中州音韵》,但寻根溯源则肇自《琼林雅韵》。  相似文献   

7.
南通话属江淮官话,因与北部吴语临界,也具有吴语的某些特点。本文就南通市城区语音同《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韵系统作比较,阐述其演变情况和对应规律,以助于推广普通话和方言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文胜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40-45,59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平面揭示吴语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语音特点,并对其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今读状态,是其自身演变和受外来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吴江派后期代表冯梦龙编选的南曲集《太霞新奏》,以"律必叶、韵必严"著称。《太霞新奏》的用韵分析显示,当时的南曲用韵虽体现南音,但大致遵循《中原音韵》音系。  相似文献   

10.
吴的《五声反切正韵》作于 1 8世纪中叶。在该著中 ,吴以时音为据作正韵 ;而这时音应该主要是以南京方言为根据。虽然受到了异时异地音系的影响 ,但吴在很多方面相当忠实地记录了南京方言音系的一些特点 :-m尾韵的消失 ,- n、 - 的合流 ,-an、 -en的分合 ,“格”、“觉”两个入声韵无舒声韵相配的特点 ,等等。他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 1 8世纪的南京方言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参照宋代通语韵系,宋代潼川诗人用韵系统归纳为17韵部,它是受方言影响的通语韵系,即通语韵系在潼川的变体。17韵部中有较多的“特殊用韵”:歌与豪、萧与尤、支与鱼、鱼与尤等分别通押。这些押韵虽然在现代潼川方音及至四川方音中基本上找不到对应,但是它们涉及到潼川各地的许多诗人且有一定的诗歌数量,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特殊用韵”应该反映了宋代潼川的方言语音。另一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它的形成是元明以后的事,这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相似文献   

12.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13.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14.
《山歌》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歌》反映了明末苏州一带吴语用词特色,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明显多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我侬、我搭、我里”的用例;第二人称代词以官话“你”为主,也有“尔、尔侬”的用例;第三人称代词以“渠、他”为主,没有出现“伊”的用例。这些特征已和现代吴语的三身代词相近。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认为"多少漂亮"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说成"多么漂亮"。原因是"多少"表示的是询问,而不是感叹,"多么"才表示感叹。其实,在近代汉语中,"多少"是个偏义复词,偏于"多",义同"多么",是可以表示感叹的,从唐代以来,一直如此。现代汉语中,普通话不说了,但在方言中仍旧这么说,如吴方言、南京话、绩溪话。关于"VO过"的说法,王先生认为是吴方言的说法。其实,在另外的南方方言和一些北方方言中也有这么说的例子,因此,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主要是南方方言,但北方方言中也有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至《切韵》时期元、魂、痕韵同用,而其他时期除了受韵书限制之外则是元仙合韵,这个语音变化现象并非由于语言的自然发展,而是具有实际语音的依据。我们综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用韵情况,考察相关作家的祖籍及其生平经历,推证元魂痕同用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区的语音反映。  相似文献   

17.
对陈第327首古体诗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特殊韵字和特殊韵例,从中探寻陈第古体诗歌存在的拟古现象和体现出的方音影响。陈第的古体诗特殊用韵情况可能反映出了明代末年福州方言的某些实际语音情况:明万历年间福州方言至少有部分江韵字已经完成了韵母从o到ou的转变;庄组支韵字"史"在福州方言中押入鱼模部的时间较晚,到明代末年仍未完成;尤韵"妇"字和侯韵"母"字在福州方言中已经归入鱼部。  相似文献   

18.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19.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乃至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十分独特的特点。文章针对徽州民歌的腔韵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韵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