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2.
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划分给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中"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根据。译者在"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指导下,既不会超越作者的主动,也不失自己的权限。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27-131
阴阳学说的哲学基础、"型"本原的物质探究、"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以及读者立场的策略思考共同构成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本质化特征。它适用于所有文本的指导,属于综合性策略范畴,译者在翻译过程需执行"模拟三原则",即: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完成对原语文本的翻译,实现原语文本阳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中国亦极受关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为语料,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来揭示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连动句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认为译者作为模拟主体,运用模拟策略来实现对原语文本艺术形象的真实体现,并由此开辟该理论在文学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既涉及译者的理解又涉及译文潜在读者的理解。在对原文文本进行解码时,译者应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应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以保证有足够的图式可供调用。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翻译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图式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0.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文本功能因素对译者编译过程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认为,由于译语读者在意识形态与民族情感、社会价值观与期待视野及阅读习惯等方面与原语读者存在差异,译者要通过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和在译文中另设标题等编译方法对原语新闻进行改写,以期更好地实现译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库的翻译原型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原型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思维,跳出了翻译中"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之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现今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据此,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基准,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用翔实的语料证明翻译原型论的可行性,证明《易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译者朝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抽象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文化派"从译语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了外在因素对译者整个翻译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是绝对的。本文认为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因为译者内在因素如个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针对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语读者选择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是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围城》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为个案,从"关联-顺应"的语用学视角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郭亚丽 《文教资料》2010,(15):30-32
基于原型理论,译语语篇中对源语词义动态整合体的理想翻译可以看作该词翻译的原型。译者应尽量在译语语篇中寻求建立最贴近词义翻译原型的原型最佳样例,充分再现源语词汇动态整合体的意义特征,词义翻译应充分体现词义原型特征最大相似性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语义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语义对句子的研究作用也在众多研究中越来越明朗化和规范化。用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探究语义的特征是本篇的创新之处。语义的模拟属性为语义作用于句子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译者对句子的翻译创造了主动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境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发展,不同语境视角对具体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愈加受到关注.其中,读者语境视角为实用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外宣材料服务且作用于译语读者,注重宣传效果,因此翻译时译者应利用读者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根据具体文本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有效性.本文就这二者的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认为原文文本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以便译者可以更好的创造交际环境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与“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原文完全忠实译文不一样。在目的论下,译语文达到交际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