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伟 《考试周刊》2011,(85):82-83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部分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动实不动。那么真正的“动”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课堂真正“动”起来?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教育好宏伟.因为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今天的教育好严肃.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要讲究科学。当然,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既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抽刀断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反思教学,把以人为本作立足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参考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优生优育的经验.觉得今天的教育可具体化为“养、读、控、导”。  相似文献   

5.
此法是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求出曲线方程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教材中已归纳出一般步骤,这里不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化简前后方程的解集是相同的,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而好多学生断章取义,只知“省略不写”,于是最后一步干脆不管,致使求出的方程不是所求曲线的方程.教学中务必强调:最后必须直观地判断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最好画出草图,考查曲线上的点和方程的解的对应关系,否则出错.  相似文献   

6.
洪丰乔 《学语文》2012,(4):45-45
这道作文题.被很多人和很多媒体称为最“坑爹”的作文。为何会这样呢?笔者认为这是断章取义惹的祸。因为他们大都在讨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甚至干脆将此题变成了《不用时请将梯子横着放》,这等于在无形中将材料作文演变成命题作文。这真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7.
一、与经典对揍.尽现立意之高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时”、“事”是文学经典的取向原则。即聚焦社会、观照时代精神。因此关注经典与作文备考的链接.能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习作洋溢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显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 《今日教育》2007,(7S):71-71
什么是经典,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有人说,“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有人则认为经典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东西。经典可能并不好读,需要人专心致志。那些阅读基础薄弱或是此前只读轻松小说的人不会马上对经典产生兴趣,但即便对这些人来说,只要他们肯坚持读下去,也会发现经典的好处,并把阅读经典看作是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0.
高考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中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意.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一类文章,其特征是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文学、经典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记叙文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应用经典艺术或成功人物的经历等构思情节.准确地表达文意:议论文也是应用经典文化或艺术材料.将论题和情思指向幽微之处.引向人心世事的核心方面。住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中尔不群.有的甚至是奇思妙想.令人为之神往!有鉴于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探寻“文化作文”的写作艺术.追踪作者阅读的现实指向.这对高中作文教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1.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1,(3):2-2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大部分媒体关于“虎妈”的报道都有断章取义之嫌——蔡美儿在书中并非提出“中国式家庭教育更好”这个观点,而只是坦诚地写出她与女儿在中、西方教育方式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经典"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的一些报纸、书籍和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经典”这个词,如经典葡萄酒、非经典逻辑、民族经典、红色经典电影等等。在这些表述中,“经典”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那么“经典”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张福林 《物理教师》2009,30(7):41-4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讲到“波粒二象性”时,一般都要指出,这里所讲的“波”不同于经典物理的波,所讲的“粒子”也不是经典物理的粒子.问题是,波粒二象性中所讲的“波与粒子”同经典物理中所讲的“波与粒子”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1何谓智慧? 智慧,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汇.但是,要问“究竟何谓智慧”?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通常人们的理解是:智慧就是智力和聪明.《辞海》上解释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又说:在佛教经典中,将梵文“般若(Praina)”翻译为“智慧”.其本意为“如实了解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15.
当高三的复习进入到综合考练阶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犯一种毛病.做题时.不去认真阅读文本(包括题干的要求.题目的说明.阅读材料),而是急于做答。以为写答案才是关键,读不读文本无所谓。其实,学生的这种认识足一种极大的错误,是种忽视材料只求结果的“断章取义”“跟若感觉走”的不合理做法。教师必须全面彻底的给予纠正.让学生在综合考练阶段。就养成直而文本.善读文本,读懂文本.快速思考。巧妙做答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具有“文学”和“文化”两重属性.因此.对经典的任何当代或具体化解读其实只是一种立足于“当前”和“自我”的“误读”。由于现时的观念总处于嬗变与更新之中.因此经典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界定。也就是说.经典永远处于人的“确立”之中。后现代的最终本质,恰恰是理性的.它用一种漠然的、否定的方式指证了精神深处的无奈与绝望。因此,后现代主义远非“结果”.而只是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历史语境.它不是“终结”.而恰恰是“开始”。消费时代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更为宽泛的文化秩序,这种秩序让我们跳出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经典与流行的狭小圈子,从而使我们进入一个宽广的、开放的、永远变化着的经典时代成为可能.也使经典跳出一种秩小的界定,融入众多精神因素与价值因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栗斌 《物理教师》2013,(10):56-57
《物理教学》2013年第3期中《不要歪打正着,理清物理规律的本质》一文就物理概念、规律、定理、模型等的应用,断章取义,过程中往往存在匪夷所思的巧合,笔者读后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原文例1是关于“重力场中的等时圆模型”拓展,认为套用物理模型促成“歪打正着”只是巧合,笔者认为不妥,论据不充分,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奠宙 《数学教学》2014,(10):F0004-F0004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大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说的是语文教育,但也很容易联想到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石熠璘 《甘肃教育》2011,(19):36-36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要使教育能够“枝繁叶茂”,必须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教育根基,传承优秀传统的载体。“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传承文化经典,不仅意味着汲取圣贤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20.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它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笔墨”与“水墨”之定义。虽然水墨人物画在历代承传中处于尴尬状态.但其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