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总会关心地问道:“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一环节,教师大都希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说出学习中的困惑,以便实现课堂上的补差补缺。但每每令老师失望的是,此时,几乎没人举手!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人间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读到此话时,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把非语文的地方去掉而留下“本色”吗?实质上,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才能达到“简约有为”的教学境界。支玉恒老师说:“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相似文献   

3.
1月19日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那看看我们听的一节节公开课,这些可被视为楷模的教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心中只有孩子,自己只是这个课堂的见证者。落到我们的课堂提问上,那就不知有多少老师课下精心设计问题,只求孩子能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亲爱的老师,我们想想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到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试想,这样的课堂有多高的效率呢?这样的课堂能带给学生多少东西昵?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  相似文献   

5.
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合起课本走出教室时,我们的学生是真的没有问题了,还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追求前者,教师致力于下课铃声一响,教案便分秒不差地宣讲完毕,然后很胸有成竹地提出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在一片地动山摇的“没有了”的回答中老师心满意足,学生心安理得,一堂成功的课结束了。但是我却在考虑,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吗?“没有问题了”能说明我们的成功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很多老师和专家交流探讨过。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6.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哀叹:“唉!我这脑袋,榆木疙瘩一块,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怎么用功都白扯!”“让我干啥都行,就是别提学习,一提学习我脑袋就大!”……常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像我们这样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有学习好的可能吗?”“老师,学习有没有什么窍门...  相似文献   

9.
放手的精彩     
你的课堂轻松吗?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轻松的?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我觉得,最起码的一点,应该是师生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轻松。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如行云流水一样,在不觉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师生都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很多同行都在质疑: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课堂轻松而精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呢?不久前的一堂公开课,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轻松放手的课堂也能有精彩!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则笑话:校长要来听课了。任课老师跟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都举手发言。一个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来您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略一思考,便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右手,不会回答的同学举左手。”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则“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更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演”好“收场戏”呢?1、易中置疑,再起波澜一般地说,教师投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杨在兰老师讲授《石壕吏》,在“收场”时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交”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  相似文献   

12.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效益之不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虽然很多,但教师主导不力恐怕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不是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不是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吗?可是,就是在语文教改已经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身边依然充斥着太浓的郁闷空气:教师拘泥于成法,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先行者,不能自有学法,不能演示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教师“有惑”,焉能给学生“解惑”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练苏芬一次随堂听课,这是一堂历史课。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唐朝著名陶器“唐三彩”。冷不防一个学生发问了:“老师,既然唐三彩的色彩非常鲜丽,那么书上的照片为什么不拍成彩色的呢?那样不是更清楚,更形象吗...  相似文献   

15.
韦清 《中学教育》2005,(12):17-18
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之所以在媒体上引起大家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就是说在以往和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越权、侵权行为,而教师又往往习以为常无法自察。最近,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带着课堂教学的素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当地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开发教师教育的模型。观看教学录像时,听到中国教师说“很好,坐下”这句话,课堂专家David先生就立即提出质疑:“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还要老师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尊重学生,提倡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了解学生行为的年龄特点。老师们一改往日统一规划的老做法,赞扬个性化,还给学生们一个丰富多采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常常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数学课堂!可是,学生是真正在思考吗?是在动中真正思考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吗?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观摩了几节公开课之后,小组学习的形式便风靡开来。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们在那里热热闹闹地讨论。但效果又怎么样呢?不容乐观。比如一位老师讲《江雪》,老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完诗文后,组织小组讨论:《江雪》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我认为这一讨论意义不大,因为根据诗文想像情景,这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每个学生头脑里都有不同的景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学中,像这样“滥”用“小组讨论”的现象带有普遍性。问其“小组讨论”的作用,教师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很…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参与面广.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学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各种课型中逐渐风行起来。我班学生袁泉在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课我们能没兴趣吗?然而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让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爱您     
范老师是我最爱戴的老师。她讲课时很有幽默感,常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听得入迷。范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耐心辅导,百问不厌。有一次,我做分数题时,不慎将分数线画歪了,当时我觉得没关系。可是,范老师发现了,她没有放过这一点小毛病。我当时想:老师批改得那么认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后来一天放学时,范老师专门找到我,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条分数线吗?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我这才恍然大悟。当我们读到三年级的时候,范老师便调走了。记得离别时我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相似文献   

20.
林子杰 《生物学教学》2009,34(11):68-68
在探究学习“蛋白质”,讲到“外源蛋白质进入体内后,总是有酶参与的条件下,经过水解作用变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然后才能被吸收”。此时,便有学生对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产生疑问,学生1问道:“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的什么部位?”教师:“作用于肽键”。学生1再问道:“那肽酶又作用于什么部位呢?”教师:“还是肽键”。学生2问:“那么作用部位都是肽键,这不是与酶具有专一相矛盾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