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英国科学家使用锑化铟材料,制成了一种隐形装置。这种隐形装置能产生出一种在室温条件下呈“负发光”的物质,从而,使物体隐形。如将这种可“负发光”的隐形装置用于军事装备上,夜间就无法发现潜伏的或运行的坦克、大炮和装甲运兵车等。这可谓是军事战略上的一大突破。在通常的情况下,所有的物质都会发出带有少量的热红外线辐射。这种少量的热红外线辐射,使得物体本身能被红外线摄像机和其它一些热成像装置轻而易举地“看见”,即使是在一片漆黑的夜里,也是为此。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热成像技术曾使伊拉克人无法利用夜间作掩护。他们…  相似文献   

2.
国内高大空间长期处于以传统的空气对流采暖为主的采暖方式,为了达到一定的供热效果,必须加热建筑物里的所有空气,热空气再将热量传给人或物体,这样的供热方式热的有效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对一些大空间,采用这种空气循环对流方式采暖热损失更大。针对这种现状,特引进较先进的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它模仿太阳辐射地球的原理,通过红外线辐射,对辐射到的区域直接加热,并通过二次辐射加热四周的其它物体。这种采暖方式,房间底层温度高,工作环境温暖舒适,热利用率高,是我国达到节能50%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外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为大家熟知,这种技术已经在现代科技、国防、工业、农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红外线传感器是利用物体自身所产生的射线这一特性,实现自动测量的一种传感器。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传感器的应用,它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传感器,文章通过介绍红外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最后引出红外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红外辐射,又称“红外线”,在电磁波谱中处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从0.76至1000微米。由于覆盖宽达3个量级,人们把它分作“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三个区域,但不同学科往往规定了不同界线,还常常对某些重要波段冠以专门名词,如遥感中的“热红外”、“水汽红外”等。  相似文献   

5.
早就有人试图听听活细胞之间在“交谈”什么,1970年,前苏联生物学家A·г·古尔维奇发现了非常微弱的生物辐射,他发现快速生长的小惠幼根“瞄准”旁边的小葱茎根时,会促使它的细胞分裂次数增加。A·г·古尔维奇把这种辐射称之为分生辐射──“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发现表明,一个生物体借助于辐射可以影响另一个生物体。后来证实,分生辐射处于紫外线波段,具有很弱的强度,即使在今天仍须借助于高灵敏仪器才能记录到它。随后查明,不仅葱根会产生辐射,而且几乎任何一种生物体都能辐射。只是有些生物体辐射强一些,而另一些生物体辐…  相似文献   

6.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与它相对的德布罗意波。由此我假想生物也在释放某种物质。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像质子、电子),另一类称为场(像电场、磁场),所以这种物质可能是实  相似文献   

7.
军用夜视镜有两种,一种是微光夜视镜,一种是红外夜视镜。微光夜视镜是把微弱的光放大了,而红外夜视镜是把红外线转为可见光。红外夜视镜又分两种,一种是主动式的,一种是被动式的。主动式的红外夜视镜就是夜视镜发出一束红外线,照到物体上再反射回来,相当于手电筒;被动式的红外夜视镜则是把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放大并转化为可见光。所以,在完全没有  相似文献   

8.
正大型工程车由于内轮差较大,左右两侧存在许多盲区,在转弯时常常发生将行人卷入车轮的惨案。为避免惨案的发生,我们基于红外测距技术,制作了一种智能安全工程车。一、红外测距装置的工作原理红外测距模块通过向被测物体发射红外线,根据红外线被反射回来的相位计算被测物体与测距模块之间的距离,并以电压大小的形式输出给主控制器。  相似文献   

9.
军用夜视镜     
<正>军用夜视镜有两种,一种是微光夜视镜,一种是红外夜视镜。微光夜视镜是把微弱的光放大,红外夜视镜是把红外线转为可见光。红外夜视镜又分两种,一种是主动式的,另一种是被动式的。主动式的红外夜视镜就是夜视镜发出一束红外线,照到物体上再反射回来,相当于手电筒;被动式的红外夜视镜则是把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放大转化为可见光。所以,在完全没有光的情况下,微光夜视镜是看不到东西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黑体辐射红外线发射特性,通过检测电导率、粘度、表面张力的方法研究了红外对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在经红外辐射后,水分子产生共振,削弱水分子间的氢键,水的电导率有不同程度提高、粘度下降、表面张力下降,而且辐射量越大越明显,电导率由0.06us/cm升至1.05us/cm。而且活化水放置480h,后仍能保持良好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信息》2003,(9):48-48
汽车夜视仪系统,能够使黑夜(即使没有任何灯光照明的情况下)也能象白天那样,可以清晰准确地观察到路面情况,它是通过红外成像技术在黑暗中辨认物体。它既可以看到前方道路内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危险,也可以看到前大灯照射不到的区域。汽车夜视仪系统能够观察到比普通汽车前大灯远3倍至5倍的距离,甚至可以  相似文献   

12.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以其具有的安全、高效、节能、经济、舒适、环保等优越性愈趋被人们认知和接受。它适合应用在飞机库、列车整备库、列车修造厂、汽车制造厂、车库、工业厂房、运动场馆、温室大棚等高大空间,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采暖效果的舒适程度上都优于传统的空气对流采暖。它模拟太阳辐射地球的原理,通过红外线辐射,对辐射到的区域直接加热,并通过二次辐射加热四周的其它物体。参照国内一种较为普遍应用的英国AMBIRAD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产品加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发明家应该像天文学家一样把看不清的事物拉近看个究竟。善于借助其他工具观察事物,对于发明研究者十分重要。多数观察设备可以扩大人的观察范围。例如,请同学们实验一下,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摄像机,摄像机竟然可以看到物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摄像机有红外线观察功能,可以发射红外线波,感应物体的存在。请同学们用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电度表、水表、湿度计、反光镜等等去试一试,看能否扩展我们的观察范围和观察领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极地考察船艾塔尼是第一艘考察南极水域的船只.1964年,在距离好望角南端1600千米的寒冷海域中,它在水下4115米处拍摄到一个不寻常的物体:只见一个杆状的物体立在洋底上,杆的上端是一个个节点,从节点处向四周辐射出细枝,细枝的末端好像还有闪光的小球,细枝的分布非常对称.它看上去像是个微波天线.通过它的形状,人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人造仪器,难道它是以前的船只丢弃或失事后遗留在海底的一种仪器?  相似文献   

15.
读者互动     
2006年第02期吴子祥读问:如果人不能看见可见光,而是其它频率的光,将是什么世界呢? 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它们都属于电磁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可见光足以满足我们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需要,在可见光波长0.39-0.77微米范围内,物体可以发出或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这满足了祖先对各种事物认识的条件。如果我们祖先的进化方向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也许能看见红外线、紫外线。或许在某个星球上的外星人看到的“可见光”就是我们认为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吧,但他们同样拥有他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隔墙看人,能穿过障碍物看到里面的事物,这种事估计大家都会认为只有在科幻世界里面才能看到,的确,这太不可思议了。不过,据美国、加拿大媒体报道,加拿大北湾地区一名研究人员通过数年研究,发明了一种神秘仪器--天使之光,它可以隔着墙壁看见墙内的物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盖里·德里福斯称,如果该仪器真能"看穿墙壁",那么发明者甚至有望夺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穿墙"机器也引发了某种担忧:这一机器目前有2米多长,如果将来它被改进,变得只  相似文献   

17.
功能各异的新型轮胎新发明新产品反光轮胎目前,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开始使用会反光的自行车轮胎。这种反光自行车轮胎使得骑车人在黑暗中易于被人看见,从而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一个没有闪光标记的骑车者在夜晚行驶时,司机要在距离他30米处才能发现,而带有发光标志的骑车者,距离160米处就可以被看见了。该轮胎比普通的自行车轮胎要薄,价格也很便宜。“绿色”自行车轮胎英国研制出一种新型绿色自行车轮胎。这种车胎不用打气,也不会被扎破,并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被称为“绿色轮胎”。它是一种非橡胶物质,由一种微孔聚氨基甲酸乙酯…  相似文献   

18.
韩吉辰 《百科知识》2003,(11):44-45
在非典肆虐时期,有一种技术手段为降低非典在密集人群中扩散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红外线测温技术。“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不用接触人体,只是通过接收和测量人体红外线辐射,就能在1秒钟内显示出人体温度,细微的温度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也许有人会问,红外线是一种光线吗?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呢?  相似文献   

19.
基于NiosⅡ软核的近红外温度的温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个有非常广阔前途的高科技技术,其大量的应用将会引起许多行业变革性的改变.利用探测仪测定目标的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温差并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热红外线形成的图像称为热图.目标的热图像和目标的可见光图像不同.本设计是以NIOS Ⅱ软核为核心设计一种近红外温度场测温系统,通过红外线摄像头拍摄红外图像,经过双口RAM送入NIOS Ⅱ处理器,提取目标图像的灰度值,计算出红外图像中任意点的温度值.该系统测量精度高,可精确到0.1℃,测量误差<1%,测量方便灵活.  相似文献   

20.
远的事了,再也无法观测得到, 但是一些年轻的恒星和它周围即 散发出的红外线。相应的红外线 将形成行星的碟状尘埃云团所散 光谱能够提供碟状云团中尘埃的 发出的红外线光谱能够被我们捕 化学构成的重要信息,同时也能 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红外 因此测量尘埃微粒的大小。 线光谱来了解行星形成情况。不 过有些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们 行星正在成形 所使用的仪器还不能让他们对这 个碟状尘埃云团的构成成份以及 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年轻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