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法包含着丰富的法律价值信息,一语道破实现我国法治价值目标的核心基点,也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前提性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公平正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的实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臧宏 《中国德育》2009,(2):92-92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对认清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表达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对公民意识教育提出的新论断、新任务和新要求。大学生是未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杨庆江  刘翠鸿 《教师》2012,(19):30-32
“公民教育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塑造现代公民是建设法治围家、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坚持和实现公平正义原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愈加重要,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性来看,我们应该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对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实现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总任务及其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也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青少年阶段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思想政治课在高  相似文献   

9.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党和政府重新系统化、深刻化审视和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行为要求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核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西方"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理性与诗性兼备。其启示有三:公民权利意识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前提;法治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适当的公民教育方法是保障公民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明确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将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的塑人,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应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教育,在德育教材中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一种途径,也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实践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程。机会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起点,是矫正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则。当前,我们要着重在培育机会公平的文化教育理念、创新机会公平的制度模式、打造机会公平的教育起点等方面寻求突破,不断实现中国教育发展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6.
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点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并已经关注资源利用情况及对过程公平的促进,今后的方向是如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结果公平。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公平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制度是一种崇尚程序正义的程序制度,考试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公正。1977年恢复高考,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国家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加上高考模式的多交、考试诚信的缺失、考试法律的缺位等,使得考试制度的公正和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制度中公平性的缺失角度,探讨在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性的危害,揭示其社会根源,进而提出一些思路及办法,从考试层面上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公平公正理念,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建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必须理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在效率与公平上在现阶段应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上坚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功能渗透入教学每一环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全方位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大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教育首先应该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就是所有课程“思政”的着眼点。民法典是民事活动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而其基本原则是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制度的指导性内容,是道德自律性和法律他律性的结合,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其平等、自愿、诚信、公序良俗和绿色环保等基本原则,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平等”“自由”等内容则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的基本价值取向,二者相互呼应,体现了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活动中将二者融会贯通有效结合,将会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外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来源与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高校学生自治权可以从历史_来源与法理或法律依据两个维度,运用经验推定与超验推定这两种权利推定方式来进行考察、分析.高校学生自治权从中世纪走来,高歌之后渐趋沉寂,现代以来,又开始登上高校历史舞台.公平与正义、平等、民主与自由、受教育权是分析与推定高校学生自主权的法理基础.在我国,学生自治历史并不悠久,法律也并没有明确赋予高校学生自治权,但依据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历史及相关法律条款可以间接推定我国高校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和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