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意象在《诗经》弃妇诗中有两类,一类是比兴之水及其相关的意象,一类是情景交融的水意象。这些水意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水的柔弱象征女子的柔弱,水的清浊象征品德的好坏,水的阻隔象征爱情的被弃,这些审美意蕴丰富了弃妇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梦幻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梦幻描写虽简朴单一,但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楚辞》踵事增华,其梦幻描写趋于繁富细腻,神灵怪异任遣笔瑞,艺术空间宏阔辽远,极利于表达屈原那激越奔效的浪漫情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楚辞》的梦幻描写多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特征,有时还体现出较为浓厚的“梦魂说”宗教观念,但屈原所精心营构的梦幻世界,无不深刻烙铸着现实社会内容的清新印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经》、《楚辞》共同开创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梦幻学的源头之一。《诗经》梦幻描写虽简朴单一,但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楚辞》踵事增华,其梦幻描写趋于繁富细腻,神灵怪异任遣笔端,艺术空间宏阔辽远,极利于表达屈原那激越奔放的浪漫情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楚辞》的梦幻描写多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特征,有时还体现出较为浓厚的“梦魂说”宗教观念,但屈原所精心营构的梦幻世界,无不深刻烙印着现实社会内容的清新印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经》《楚辞》共同开创了中国梦幻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爱读《诗经》和《楚辞》,曾经抄录、熟诵、引用和评论。“诗言志”、讽喻、风雅、比兴以度《楚辞》的积极浪漫主义,都对毛泽东诗词创作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羊大为美、和谐为美、风雅为美和比兴为美等四个方面。《诗经》这些审美意识的存在不仅具有深厚的化渊源,而且对中国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考古发现对于《诗经》研究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纠正《诗经》传本之误;第二,贯通《诗经》字训诂,参证《诗经》名物制度;第三,提供《诗》三百篇的社会化背景信息;第四,帮助深入全面地考察《诗经》学史。章回顾了二十世纪诸多学人以出土物校读《诗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结合丰富的例证,论述了古物材料对于《诗经》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香草嘉木来比拟美人君子,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初露端倪,而将此比拟手法发挥到极致者当属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楚辞》中大量的香草嘉木之比拟手法并非屈原独创,早在《诗经》中已扑面而来、俯拾即是。《楚辞》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楚辞》大大发挥了《诗经》以物起兴的手法,营造出似真似幻的诗意语境。《楚辞》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植物的情感,也丰富了诗人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2.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别,在盛唐时代达到艺术顶峰,而《楚辞》中所透露出的山水意识正是山水诗歌由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的基石。文章主要从《楚辞》中的山水观、山水意象、对山水的初步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来论述《楚辞》中的山水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亲近的过程,也可以探讨出山水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多以鸟兽虫鱼草木比兴,含蓄委婉的抒情言志。在文学作品中花多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而《诗经》开创了以花来比喻女子的先河。本文从《诗经》中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三种用法,来探讨古人表达感情时自然纯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易经》与《诗经》同是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的两部经典文献。《易经》的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的比兴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别。相同时代里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学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易经》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比兴有相同相近之处;而不同的功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涵又使二者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归根结底就是观物取象系辞与托物言志抒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梦幻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的梦幻描写虽简朴单一,但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楚辞》踵事增华,其梦幻描写趋于繁富细腻,神灵怪异任遣笔端,艺术空间宏阔辽远,极利于表达屈原那激越奔放的浪漫情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楚辞》的梦幻描写多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特征,有时还体现出较为浓厚的“梦魂说”宗教观念,但屈原所精心营构的梦幻世界,无不深刻烙印着现实社会内容的清新印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经》《楚辞》共同开创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8.
诗骚辨异     
《诗经》与《楚辞》异质异构,在化渊源、艺术形式、创作内容等方面,皆有相反相成的性质。《诗经》对民歌采取玩赏的态度,而《楚辞》则与民歌融汇认同;《诗经》属乐府体式,而《楚辞》是吟唱体式;《诗经》是周代社会之面面观,而《楚辞》是一个失意士大夫人格之面面观。即使相同题材,二也有迥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论述《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一是关于爱情婚姻观念的异同;二是对爱情婚姻心理描写方法的异同;三是《诗经》与《楚辞》描写爱情婚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异同。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与《诗经》都是我国梦幻学创作的重要源头。《楚辞》与《诗经》的梦幻描写相比,《诗经》多侧重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楚辞》则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