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2.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王充也跟我国古代其他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对心理学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们的心理学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据王充《自纪篇》的记载,他曾写过《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有十五卷和三十卷两种,著录皆为八十五篇,但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  相似文献   

4.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代词“之”和助词“也”的一些用法.初步了解王充的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二、自学提示:本文节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曾做过几任州郡的属官,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但好学不倦,努力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衡》,花  相似文献   

5.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以东汉王充《论衡》为语料,分析了《论衡》中及物动词的结构和来源,并探讨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东汉王充《论衡》为语料 ,分析了《论衡》述宾短语的不同结构形式 ,并探讨了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代热学的发展,揭开了冷热变化的奥秘和热运动规律.我国古代在对热的认识与利用方面,也曾为人类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里撷取片断以飨读者.一、《论衡》中的热学知识《论衡》是我国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重要著作.王充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非常注意吸取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真观察和广泛探讨了各种自然现象,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充对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衡》中就记载了他对冷热现象的思辨性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11.
<正>王充(27—约97)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的84篇哲学文集—《论衡》广泛地讨论了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心理学思想。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身心统一观、反对宿命论的人性可变论以及注重效验的认知心理学和学以致用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王充的这些心理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东汉王充《论衡》为语料,分析了《论衡》述宾短语的不同结构形式,并探讨了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充(约公元二七年—九七年),是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的《论衡》是一部讨孔伐孟、闪烁着批判战斗精神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充学识渊博,通晓百家之说,他所著的《论衡》内容丰富博杂,“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老幼生死古今,罔不祥该”。《论衡》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流传至今的有30卷,85篇,21万余字。作者立足于“疾虚伪”、“事实诚”的进步主张,提倡“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甚至“直露其文,集以俗言”,以力求达到“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因此,《论衡》从语言上看比较接近当时口语,是总结汉语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当然,《论衡》之所以在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经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左右。他出生于“细族孤门”(《论衡·自纪》。以下凡出自《论衡》的引文,只注篇名),早年曾受业于洛阳太学,并师事大史学家班彪。由于他出身寒微,加上又好“谏争”(《后汉书·王充传》),故受权贵排挤而一生潦倒,只做了几  相似文献   

16.
名人书趣     
王充“走读”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文艺批评家王充,年青时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便常常背上干粮到一家书铺去“走读”。王充的记忆力很强,一经过目,就能背诵。凭着这股勤奋劲儿,他通读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日后撰写我国第一部唯物论专著《论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范晔《后汉书》不选录王充《论衡》里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论衡》的主旨思想是辩事,而不是议政,与范晔的修史目的及采摭论说文的标准不符,并非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论衡》反叛儒家思想,“问孔刺孟”所导致的.通过对这一学术案例的审视,可以加深对范晔的文史思想和《论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述宾短语为研究对象,从语境对语言影响的角度对这些述宾短语进行研究,讨论了主语对述宾短语语义关系的影响、述语对述宾语义关系的影响、“述+得”结构和“述+杀”结构等短语的实际状况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境对《论衡》述宾短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衡》的第三十篇《刺孟》,与《问孔》一样,同属于富有战斗性的光辉篇章。在东汉那个儒学占了独尊地位,并由皇帝颁布了钦定的经学大纲的条件下,它突出地表现了王充反潮流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孟轲是孔家店的二老板,他全盘接过了孔丘的衣钵,并大加发挥,被后代封建统治者及儒生奉为“亚圣”。但王充勇敢地向孟轲进行猛烈的冲击,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以极大  相似文献   

20.
黄晖等人指出王充、王莽均有孙、王二姓,且同出魏郡元城,乃是同族,然细考《汉书·元后传》《论衡·自纪篇》之记载,详玩汉人传记的通行文法,此说难以成立。诸般史迹表明,王充、王莽分属两个平行发展的独立家族,绝非同宗。王莽的宗姓在东汉一朝备受猜忌,王充对王莽之行事素无好感,《论衡·自纪篇》交待"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仅是陈述事实,并无攀附王莽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