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梦·兰台情”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红色读物《熊国炳传》。《熊国炳传》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熊国炳从出生到从军、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到纯朴农民的传奇人生。熊国炳原名叫熊廷南,1899年出生在四川省万源县竹峪乡熊家湾。他从小受家乡抗捐斗争和李家俊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在建立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反“六路围攻”战斗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巴山勇士”。  相似文献   

2.
本刊上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概述》一文对川陕苏区的宣传已有涉及。本文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相似文献   

3.
张斌 《四川档案》2012,(4):14-15
翻开《陕南革命斗争史》《紫阳县志》《紫阳文史资料》,包括汉中市党史研究部门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老区》《陕南军事斗争资料汇编》等史志文献,对于七十多年前安康起义军安康红一纵队的记载基本都是:"红一纵队在前往川陕根据地途经紫阳时被国民党王耀晨团  相似文献   

4.
<正>6月15日,为期5天的省档案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培训班在大巴山干部学院通江分院圆满结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辉华出席开班式并讲话。通过《铭记·弘扬·担当》《石头上的革命宣传》《空山大捷始末》三堂课程的学习,让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川陕苏区发展壮大和反"三路围攻"等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通过瞻仰川陕苏区将帅碑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省档案馆馆藏的一组川陕革命根据地珍档(5件、60页),记录了川陕苏区从90年的历史中走来,沉淀出的丰厚历史底蕴和宝贵精神财富。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由陕南进入川北,攻占巴中、南江等地。1933年2月,在通江县城分别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百年大党的风雨征程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不可忽略.巴中,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中心.为献礼党的百年华诞,重温那段恢弘岁月,激发新时代巴中人奋发赶超,振兴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巴中新闻》栏目主动作为,结合历史实际,创新采访形式,联动大屏小屏、线上线下...  相似文献   

7.
<正>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展示档案部门在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和运用宪法方面的作为,进一步宣传档案工作,四川省档案馆制作"我与宪法"微视频《传承》。该片从《档案法》的重要性出发,以省档案馆馆藏1933年中共川陕省委翻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切入点,分"集与藏、故焕新、研而传"三章节,展示四川档案人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遵从宪法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大武装主力,曾在川陕革命地传播革命火种,开展了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与文物。其中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红军货币,就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八年前(1988年),旺苍档案局业务人员下乡收集到幸存下来的川陕苏区工农银行发行的红军货币,如今已成该馆之一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9.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的一块红色区域。从1932年底开始,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止,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有42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10.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的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广大军民以英勇顽强的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间红军政治宣传工作的形式丰富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1931年11月7日,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的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要求,制定和通过了《中华全国苏维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以下简称《劳动法令》。红四方面军入川后,1933年3月10日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翻印,在川陕苏区散发宣传,贯彻执行。同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将《劳动法令》全文镌刻在四张石板上,并竖立于巴中城西门口娱楼——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大门外(今巴  相似文献   

12.
杨耘 《中国出版》2012,(9):61-63
正以"红岩"革命斗争史和革命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从1957年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到1962年出版的小说《红岩》,到1964年9月在京首演的歌剧《江姐》以及1965年推出的电影《烈火中永生》,这些"红岩"经典作品可谓家喻户晓。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2011年6月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  相似文献   

13.
出生在北中国边缘黑土地上的萧红,以其独特的写作享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一个个悲剧命运的女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达县地区地处川陕大巴山腹地,重峦叠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革命报刊却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尤以1932年至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为最。本文试对达县地区革命报刊的发展作一简介,供新闻史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巍巍大巴山,这块英雄而神奇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领红军将士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士和巴山民众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篇章。然而由于张国焘问题的历史原因,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两年又四个月的辉煌战绩如金没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传扬。青年作家蒲正兵怀着对革命先烈和苏区人民的深深敬仰,远离浮躁,潜心伏案数载,撰写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巴山血》(解放军文艺版社出版发行),它的面世既遂了人心,又弥补了历史遗憾。《巴山血》全书21个…  相似文献   

16.
罗飞 《新闻界》2001,(4):13
这一次参加《革命老区行》,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达川驻站差不多有一年了,原以为对通南巴老区的情况多少也算了解一些,一行30天才发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达川万源境内,曾发生过红四方面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万源保卫战。凭着骁勇善战和老区人民这个坚强后盾的全力支持,红军取得了这场关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红军生死存亡战斗的决定性胜利。万源保卫战历史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全面动员”,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战斗,运粮运物,救护伤员,涌现出不少“丈夫冲锋,妻子支前…  相似文献   

17.
<正>驻足于红色土地,缅怀革命前辈英勇奋战夺取胜利的壮举;行走在巴山深处,回望老区人民流血牺牲争取解放的无畏;深入到城市农村,感受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感动、一路收获。一、追随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心灵的震撼。从两河口、红军村到毛浴镇、空山镇,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党政工作会议旧址到红军石刻标语,通江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川陕苏区的红色印记。在将帅碑林,透过四千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氏"一系所载与两《唐书·姚崇传》三者多有牾之处,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孰是孰非,难以断定。近年在洛阳伊川姚崇家族墓地陆续出土的多方墓志不仅能订两《唐书》之讹,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有补阙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 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以下简称为“战史陈列馆”),系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为粉碎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发动的“六路”围攻,依托万源城周的有利地形而进行的一场生死大决战——万源保卫战而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该馆于1984年春筹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赫鲁晓夫传:未被修改的档案》[俄]Ю·В·叶梅利亚诺夫译林出版社定价:58元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