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实验,很多教材都是用悬挂的方法,也就是将有机玻璃棒或橡胶棒悬挂起来,再用另一根有机玻璃棒或橡胶棒去靠近,从而观察相互作用现象.但是在具体实验中,悬挂起来的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晃动,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这个实验之前已有很多物理同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改进,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突发灵感,发现了一种更为简单易行且现象十分明显的改进方法,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将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放在桌子边沿,  相似文献   

2.
《正电和负电》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及两种电的相互作用,并培养学生相应的实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用丝绸和毛皮摩擦后,将其中一根用细线悬挂,用另一根棒去靠近,根据两棒相吸相斥现象来说明两棒带电的异同。在课堂实验中我发现这种办法不易操作。尤其是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不清晰。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 2面“简单的电现象”一节中 ,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让带电体去靠近一堆碎纸屑 .在此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当带电棒靠近纸屑时 ,纸屑迅速飞向棒 ,与棒接触后 ,又飞散开来 .纸屑飞向棒的确是因为带电体吸引所致 ,而纸屑与棒接触后又飞散开是因为各纸屑由于与棒接触而带上与棒相同性质的电荷 ,同种电荷由于相互排斥而造成的 .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对于初次接触电学知识的学生 ,很难得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 .此实验更适宜放在学…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氨的化学性质的[实验6—4] ,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 ,并使两棒接近(但不接触) ,即可观察到如课本[图6—4]所示的实验现象 :在两棒中间产生大量白烟 ,并向周围扩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本[图6—4]所示的实验现象与事实有较大差异。实验事实是无论两棒如何靠近(我们还做了两棒靠近相互环绕的实验) ,白烟总是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上产生 ,根本得不到课本所图示的实验现象。原因分析如下 :根据气体扩散定律可知 ,氨的扩散速度要比氯化氢的扩散速度快得多 ,所以当两棒接近…  相似文献   

5.
1、通过数数认识"百".学生拿出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到一百,十根十根地数(10根一捆),数到一百;老师随意报出一个数,学生接着一个一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十个十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教师出示一根小棒、十根小棒(10根一捆)、百根小棒(10根一捆的10捆),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百".即领会10个十是一百和计数单位"十"和"百"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关系.2、通过组成与分解认识"百".(1)以"十"为计数单位,把"一百"分解成10个"十".反过来,把10个"十"加起来组成"一百".(2)以"二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成5个"二十".反过来,把5个"二十"加起来组成"一百".(3)以"五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  相似文献   

6.
"活动角"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单元中所用到的1种教具.它一般由2根细木条(硬纸条)或带孔的2根塑料棒构成,只要叉开2条边就可以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角,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图形的平移"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数学中考命题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举例介绍图形平移中的若干问题,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平移--观察例14根火柴棒形成如图1所示的象形"口"字,平移火柴棒后,原图形能变成的象形汉字是().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导入过程] 一、初步感受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1.出示正方形,师问搭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2.师:老师这里有8根小棒,可以搭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配合板书,边数边画)你能用个算式表示吗?(解读算式)  相似文献   

9.
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 摆一摆.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我讲解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如果这三根小棒的位置是这样的时候,叫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应用题时,教材先安排了"准备题"的教学。 有两位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不 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不一样。 片断一:(每个学生先准备15根小棒) 师:(挂上卡片)按要求摆小棒,然后填空。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 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一会儿就摆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 行的几倍?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实验步步改进,实验内涵层层递升1.教材实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的反应实验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与浓氨水,逐渐靠近,会看到先有微微白雾,再有浓浓白烟。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刺激性气味。但是,"雾""烟"有时对比度不大,难以区分与证实,且有污染,不符合绿色与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2.
"案例"十几减g"的教学片段. 刨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1.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2.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相似文献   

13.
23-8=15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三个环节组成.1.师生各拿出23根小棒(10根一捆,即两捆另3根),完成以下操作和对话.师:23根小棒里有几个"十"根和几个"一"根?生:(摆开并考察小棒后)23根小棒里有2个"十"根和3个"一"根.师: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怎么拿最适合?生:(积极思考着).师:(边演示小棒,边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要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零星的3根不够拿,可先从两捆中拿出一捆,即10个"一"根,与零星的3根合在一起组成(10+3)13根;从这13根里拿去8根,剩下5根;把剩下的捆,即10个"一"根与这5根  相似文献   

14.
在"除法竖式"一课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教师设计了"24÷2"和"72÷3"两道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分小棒"的方法讲解"24÷2",把2捆(每捆10根)零4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第一步先分2捆,每人得到1捆;第二步,再把剩下的4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2根;第三步,把每人分得的1捆和2根相加得到最后结果12根;最后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写出竖式。  相似文献   

15.
一、缘起课堂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时,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教学片段.老师让学生用一根绿色小棒和两根红色小棒进行以下数学活动:先摆一根绿色小棒,再摆两根红色小棒,并且使两根红色小棒都与绿色小棒垂直,最后看一看这两根红色小棒有什么关系.(原题是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5页)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探究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1.学生操作:手持两根小棒自由倾倒,观察两根小棒落到桌面后形成的图形.   ……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探究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1.学生操作:手持两根小棒自由倾倒,观察两根小棒落到桌面后形成的图形.   ……  相似文献   

18.
王光辉 《江西教育》2007,(14):22-23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都带了一些小棒.我们先来做个抓小棒的游戏.听清要求:每次抓的小棒要比王老师抓的多5根.听清楚了吗?  相似文献   

19.
1 "持久战"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电荷》一节文中叙述: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用棒接触另一个相同的验电器.  相似文献   

20.
电荷检测题     
一、填空题1.人们发现,用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那么带电体有何性质呢?如图1所示,小华用跟头发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时,发现橡胶棒能_______碎纸屑;用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水流时,水流会_______.这些现象说明,带电体具有_______的性质.2.与丝绸摩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