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元阳哈尼梯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不仅视觉惊艳,其低碳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稻禽”“稻鱼”共生系统,以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民族感情都体现着生态视角的人地和谐之美。随着时代发展,元阳哈尼梯田面临无人耕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对生态理念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内涵研究界定的基础上,针对红河哈尼梯田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矛盾,提出融人生态理念的旅游开发对策,主要从产业集群、管理体制、旅游产品、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方面着手研究,对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系统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哈尼梯田的保护原则是动态保护与多方参与,保护途径是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实施生态补偿。我们的研究从PPT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应用PPT模式,将哈尼梯田遗产地生态保护与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腊姑同株哈尼梯田总面积达5000多亩,位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重点保护片区之一。开展基于PPT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首选战略。通过实施PPT战略,有利于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哈尼梯田"的内涵、起源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有一些误解甚为流行,以讹传讹。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明确了中国田制史上"水田""山田""梯田""哈尼梯田"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哈尼梯田的演化路径,认为滇南哈尼族地区"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位一体中的"哈尼梯田",包含"人""技术""生态"三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周延。发源于江南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创造,"哈尼梯田"就是这一模式在滇南哀牢山区扩散、传播和演变的结果,而且可以说是山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极致。  相似文献   

5.
森林经济是以森林作为全部或部份要素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森林及其附加的生产、交换或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循环共构的哈尼梯田文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森林是哈尼人的摇篮,是梯田文化的源泉。哈尼 阿卡族以森林为中心的图腾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特征。梯田农耕经济和森林经济是哈尼 阿卡族经济生活中两足鼎立的二大支柱,而森林经济是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成分,是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新发展,是21世纪哈尼 阿卡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论哈尼梯田水产所有权制度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人视梯田里的水生动植物(水稻除外)为无产权归属的野生资源。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观点来思考,哈尼梯田传统捕捞习俗是阻碍哈尼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习俗之一,哈尼人应当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树立产权明晰的所有制观念。哈尼梯田水产捕捞习俗的弊端,破坏了正常的生态和食物链,阻碍了哈尼人规模化梯田渔业的发展,引发治安问题和火灾。单行条例和村规民约是哈尼梯田水产权属法的主要有效渊源。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农业文化遗产都是长期演化累积的结果。人类经济演化史的基本逻辑就是,人的理性选择必然会创造或发明一系列有关产权结构的制度安排,用以支持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古老的哈尼梯田得以保留至今,是因为其背后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为支撑。同样,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想确保古老的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只有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问题,依据制度变迁、制度供给的基本原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哈尼梯田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10.
梯田农业景观体现着先人的智慧和人地协调的理念。与坡面直接种植相比,梯田这一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保持水土,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梯田景观在我国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梯田景观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各放异彩。文章以云南哈尼稻作梯田和河北涉县旱作梯田为例,从宏观的梯田农业系统空间布局到微观的梯田农业基础设施,透视其中地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道家道教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规范。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深入研究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具有规范伦理的特征,而规范伦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全面指导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活。美德伦理因其内在德性以及伦理崇高性可以化解规范伦理的不可公度性,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破坏的加剧,生态思想不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甚至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具有了宗教性质。本文意在指出,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致使生态思想具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仅表现在科学、哲学、伦理学中,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良知观、生态自我观和生态取用观四个方面,生态价值观具体体现为存理去欲,生态良知观具体体现为生生不息、知善知恶和真诚恻怛三个方面,生态自我观具体体现为万物一体,生态取用观具体体现为取用有爱、取用有序、取用有度和取用有养四个原则。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给我国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生态文明建设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朱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同他生命中每每相随、自然而然的山林情趣和生态伦理主张一起,不仅凝练成了中国生态文明长河中辉煌灿烂的学术瑰宝,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着有益的生态伦理启示和厚重的和谐思想渊源,而且还为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提出了各自鲜明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以儒、道为互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环境道德与生态智能,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可借鉴的环保思想资源,而且也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易"、"道"哲学及"阴阳五行"学说。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人、天、地关系的感性体悟和辨证思考。核心成分是强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古徽州在传承、实践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构建与天地、山水相融相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爱物"为行为规范,强调"爱物"要取物不尽物形、"取物以顺时"。发掘和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爱物"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提倡生态道德;敬畏、热爱、保护自然;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度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