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勇 《记者摇篮》2004,(6):37-37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收集有关背景。深入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深层内涵。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呢?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艺术,是指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等技巧的完美统一。记者采访不仅是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还应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特殊属性、相互关系、内部矛盾甚至某些规律。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09,(3):52-52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通知,决定从2009年2月25日起统一换发全国新闻机构的记者证。通知称,为保障新闻采访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对新闻记者和新闻证件的管理,做好监督和服务工作,按照新闻记者证每五年换发一次的规定,决定从2009年2月25日起统一换发全国新闻机构的记者证。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6.
与全国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新版《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0月15日施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更加强化了对新闻采访权益的保护。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同时规定,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  相似文献   

7.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一般是指在隐瞒记者身份或虽公开记者身份但隐瞒真实采访意图情况下开展的采访.因其实用性,成为新闻记者常用法宝.通过百度高级搜索可知,自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十年间,后五年标题中含“新闻暗访”关键词的稿件比前五年增长了182%.本文作者龚升平曾在媒体工作多年,饶纯武为《楚天金报》首席记者,均有丰富实操经验.他们认为:隐性采访在信源、采访方法和记者心理方面存在一些相对特殊的非常态路径.  相似文献   

9.
南宁日报社记者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采访 为不断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西南宁日报社开展“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活动从8月9日开始历时3个月,报社组织3个新闻采访小分队深入全市12个县区102个乡镇进行采访。开展这一采访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倡导和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到基层、到生活、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依法从事采访活动,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新闻采访秩序,打击假记者的违法活动,新闻出版总署1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依法从事采访活动,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新闻采访秩序,打击假记者的违法活动,新闻出版总署1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2.
我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工作不足一年,正式当记者从事采访还不够半年。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我把我几个月工作中的体会。归结为一句话:痛苦多于收获。想不到分社领导对这句话产生了兴趣,让我给《新闻业务》写点东西,题目就叫《“痛苦”也是提高》。好在平时草草写了些日记,在此选几篇,与新记者交流,向老记者请教。×月×日采访了一天,累得我精疲力竭,心里颇有点不高兴。本来,在决定采访这个文明村时,已收集了不少资料,我想,进一步采访要做的工作无非是了  相似文献   

13.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9月29日晚,《青岛晚报》记者邹亮在采访一起火灾时遭围打。10月10日,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在采访河南登封市昌达煤矿透水事故时,采访被阻,相机被抢,并被殴打致伤……近年来,新闻工作者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并不鲜见。维护记者的合法权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本刊一直追踪研究的问题。 阚敬侠,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李毅,大众报业集团新闻诉讼室主任,先后参与了上百起新闻官司。在第四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记者的权利与维护”这一热点话题,请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据1月18日报道,新华社记者1月14日在浙江临海采访受阻遭群殴事件发生后,引起浙江省委和台州市委的高度重视。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于1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党委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合法权益。通知指出,新闻工作者开展合法的新闻采访、报道活  相似文献   

17.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的工作明显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其他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说记者的工作“特殊”,不是说它有多么高贵、有什么特权,而是说记者身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实现)是一种职业性行为,是为获取新闻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但这种社会调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这是一  相似文献   

20.
王小宇 《记者摇篮》2009,(12):35-35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