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库恩的“范式”学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古音学.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建立起古音学的研究范式,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铸就了清代古音学的辉煌.到了清末,顾氏留下的研究空间被逐渐填满,范式的严格限制使古音学受阻并走向衰微.高本汉的《汉文典》完成了对清代古音学研究范式的修改,但并未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当代的汉语古音学进入学派林立的复杂阶段.汉语古音学期待新范式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学界在古音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梳理并简介了对自宋吴棫以来历代古音学家的研究概况及主要论著.同时,文章对谐声古音研究论著和成果进行了蒐集、整理、考辨和评价,认为归纳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评介各家谐声与古音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之优劣及得失,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是古音学研究新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元明时期,音韵学开启了新的篇章,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产生了一批以研究当时实际语音为任务的韵书;《韵法直图》、《等韵图经》的出现,标志着等韵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古音学方面,陈第、焦弦等人的研究成就也是超越前人的,明代的古音学思想从杨慎修正“叶音说”,到焦兹主张“古诗无叶音”,再到陈第彻底破除“叶音说”和提出“音有转移”,标志着科学的古音学思想的确立,为清代古音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分析了汉学在明代的日渐复兴及焦虼、陈第等一批从事考据的学者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纠正了前人以为有明一代经学著述“无非窃盗”之观点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宋代古音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古音学是在吴开拓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隋唐人的协音注释为它作了前期准备 ;对前儒经说的怀疑以及对《集韵》《礼部韵略》旧韵模式的不满 ,促使了宋人对古音学的研究。它的蓬勃发展 ,一是表现为研究古音的著述很多 ,二是研究古韵的学者很多 ,他们在各种著述中发表了很多古音学方面的见解。宋代古音学虽然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 ,但宋儒之中不少人对古本音问题以及对叶音说的错误 ,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古无叶音说的口号。本篇从古音学史的角度 ,探讨了宋代古音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并讨论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扰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姚文田的《古音谐》、《说文声系》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姚氏科学独到的谐声观,考察了姚氏利用谐声系统拟定上古韵部的成果,并进一步研讨了对姚氏的谐声观。  相似文献   

7.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综观汉语古音学的发展脉络,音系构拟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清代古音学缘于顾炎武等人发明的理论方法而走向鼎盛,又缘于理论方法及材料的极致利用而走向衰微。高本汉带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及他的古音构拟是汉语古音学再次走向发达无法拒绝的选择。清儒只能模糊描述上古音,却从未放弃"精确"。高本汉之后的古音学家,力求精确构拟上古音,却无法回避"模糊"。难以调和的分歧、极为有限的共识,越来越精确的构拟却似乎在走向越来越模糊的另一端。分歧是难免的,但必须积极寻求共识。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视阈中反思汉语古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定会给语言研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的古音学成就主要反映在《六书音韵表》中,是贯穿其古音学的一条主线,文章拟从《六书音韵表》的原材料出发,结合段注的相关字例,并利用现代语音学的原理以及语音拟测系统进行分析、阐释,以求真实、全面地揭示段氏的"音变"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永是清代有名的古音学家之一,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认为他是继承顾炎武而来的,通过分析江永的声、韵、调研究来探究他的古音学思想,考察江永在古音学上的开创性,认为江永对古音的研究是古音学研究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体现了江有诰具备极深的审音之功等;2、《入声表》对后代古音学的影响。《入声表》是制作韵表的典范,给先秦语音尤其是韵部系统作了韵图,使后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语音系统的面貌,对规范上古韵表的制作、明确古韵构成及古音拟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入声表》的失误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古韵系统不尽完善。韵字选择上有时过于相信前人而于自身系统不相合。  相似文献   

12.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体现了江有诰具备极深的审音之功等;2、《入声表》对后代古音学的影响。《入声表》是制作韵表的典范,给先秦语音尤其是韵部系统作了韵图,使后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语音系统的面貌,对规范上古韵表的制作、明确古韵构成及古音拟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入声表》的失误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古韵系统不尽完善,韵字选择上有时过于相信前人而于自身系统不相合。  相似文献   

13.
谢艳红 《培训与研究》2009,26(6):29-31,39
前人对于顾炎武古音学的认识,大多从其古音学的形成与影响来评价,或对其在古音学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而对顾氏研究上古音韵部体系的方法及这一方法对古音学发展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笔者通过对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和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的比较,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超越吴棫、陈第分出古韵十部,使上古音系研究走向科学的道路,和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后来的音韵学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古韵分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清代古音学代表人物都未尽废叶韵之说,他们或直接以叶韵名目解释上古韵文随韵改读现象,或用叶韵之法而易其名目.这种叶韵观建立在古韵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是清代古音学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前人对于顾炎武古音学的认识,大多从其古音学的形成与影响来评价,或对其在古音学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而对顾氏研究上古音韵部体系的方法及这一方法对古音学发展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笔者通过对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和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的比较,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超越吴棫、陈第分出古韵十部,使上古音系研究走向科学的道路,和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后来的音韵学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古韵分部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毛诗古音考》中陈第考证古音的方法,前人鲜有论述,即使提到,也说得非常简略。本文拟将陈氏的方法归纳为七类,并逐类分析。  相似文献   

17.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音系研究》是已故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的一部力作,该书以如何研究古音系及如何建立语音史和语言史为宗旨,详述古音乐的分期和内容,论列古音系材料十种,其中五种均为旧音韵学书籍难以觅见的,弥足珍贵,书中所征引、所讨论的中外时贤的论达数十种之;所讨论的范围,所涉及的资料上自甲骨,下迄婴儿学语的讹音,东自日语、朝鲜语汉字音,西至敦煌遗书,可谓囊括古今,包举宇内。《古音系研究》堪称音韵学乃至语言学领域内最富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的作,书中一以贯之的“综论古今通寒,尚论群贤得失”的科学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8.
古音破读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古文的时候,不按今日普通语音读,而要读流传下来的古音,叫做古音破读,意思是古音破今音而呼读。例如“阿房宫”,“房”破读为 páng,音“旁”。《辞海》确认了这种读法。于是读对了的自以为学问到家,读错了的颇感脸红。这种破读是有音韵学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进行古音学研究,不仅是因为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属性库的设计符合古音学研究的要求,还缘于它能够为古音学研究提供大量汉字考辨资料和便捷的统计功能。但限于其性质,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在研究的广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音面貌的比较研究时会遇到较多障碍。因此,基于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的古音学研究在材料选取阶段要将同义词互代、字形讹误等不属于古音通假的材料剔除,在字料信息标注阶段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字料声韵信息标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章以字书字料库为研究工具对李方桂先生的明母研究成果以及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小类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能够在部分古音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汉诗《东门行》的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发音音调的不同、演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概括,并运用音韵学中的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知识,论证了在古代这首汉诗《东门行》是一首押韵很得体的长短句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