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1萧红(1911—1942),原名张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的萧红一直和祖父张维祯生活,祖父很喜爱聪慧的萧红,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个后花园后来曾多次出现在其代表作《呼兰河传》里。2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萧红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基础。小学时,萧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近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常以诗人之笔来创作小说,这也是她希望以诗化色彩来抒发文本主观抒情特点的创作特色之一。本文就以她的意象化叙事手段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她的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她意象化叙事的生成方式和功能效果,从中品品味萧红文学所蕴含的创作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萧红四十年代初寓居于香港时写作的,这篇小说中描绘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后花园,然而这美丽的花园中也有其"阴暗面"的存在,作者在小说中对"人性恶"进行了揭示,将人性当中的懒惰与贪婪、冷漠与麻木、愚昧与残忍进行了大胆的抒写。  相似文献   

5.
正一、简要导入童年,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一个"后花园"。那里有故乡,有亲人.它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是心灵的柄息地,精神的后花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比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二、走进一个园子1.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说一说。小结:这里有色彩缤纷、翩然飞舞的大蝴蝶,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街道是殷夫诗歌中革命叙事的独特意象,它不仅仅体现出都市的殖民性与现代性特征,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意识形态与超强所指,具有革命性特征,显示出"广场美学"的审美特点。街道空间充斥着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依托于街道这一空间形象,诗歌完成了它的革命叙事。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仅以散文化的笔调展开叙述,在审美意象的选取组合与描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描绘着"豆腐"、"白兔"、"小白牙"这看似杂乱,实则构成有机联系的"白色审美意象组合",并将其凸显于呼兰河城黑色的土地之上,进而增强了文本张力及其背后的现实张力与读者冲击力。  相似文献   

9.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不但体现了作者心中那种被社会抛弃之孤独荒凉感,而且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来体现她对暴力的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而作品中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充斥着作者对女人的理解和怜悯。在这个悲剧的"生死场"上,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些女人在这个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女性学角度理解和阐释小说中众多的女性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作为他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萧红小说中的生殖场面,鲁迅等评论家认为它是与男性作家的审美写作规则一致的,即转喻、升华女人的身体经验,使其成为对国家、民族的象征表达,但以克里斯蒂瓦的"卑贱"概念重新分析生殖场面,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显现,即女人的身体没有被符号化缺席在她的小说中,在场的女人的身体以卑贱为表达机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反抗父权文明对女性自身经验的压抑,这才是萧红小说身体在场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途多舛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孤寂体验贯穿着她漂泊异乡、辗转流浪的短暂一生。萧红的孤寂体验主要包括反抗的孤独、爱情的孤独、英年早逝的孤独和创作的孤独四个方面,它们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征的"萧红式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7.
苏州拙政园的布局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衬托、借景与对景、空间互相穿插、欲扬先抑等手法,将园林景色视觉感受塑造得非常丰富。现代小户型住宅的空间设计也可借鉴拙政园的布局手法,让小户型空间魔术般地“由小变大”,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三仙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赵树理通过对三仙姑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领略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伟大意义,同时也能透视其“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散文”具有重在探寻、弘扬、传承民族主流文化脉胳与内在神光,充满着“我性”的文化对话,注重语言的艺术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其产生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文化散文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而具有了旺盛的艺术活力,且润泽着当代文化散文。因此,当前所谓“文化散文”热,其实质是对“五四”精神的呼唤与回归,对功利、虚假、平庸散文的一种检讨与反拨。  相似文献   

20.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