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和谐”内涵的文化解读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承袭和发展这一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和谐”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文化中“和谐”往往被认为是事物产生和生存的根本条件。史伯在原始五行思想影响下提出“和实物,同则不继”。《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哲学意义上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面的和谐协调乃“天下之达道”。史伯反对事物的单性,“声  相似文献   

2.
信仰与敬畏     
邓琳 《中文自修》2010,(1):50-50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沉默于一花一石中的生命也是拥有喜悲,  相似文献   

3.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4.
何谓中庸之道?《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说,中庸是指侍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其解释略含贬义.其实不然。北宋大儒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和谐是我国古代和思想的延续和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和谐一词最早见于《广雅·释诂三》一文,和者,谐也,可见,和谐一词为两字同义。古代先贤们认为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主观能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7.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8.
“和”,又称中和。《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人格的建构来讲,“中和”指性情的适中,不偏不倚;从天地宇宙的建构来看,“中和”指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不断地运动、变化,同时又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阴阳的交替,动静的变化,万物的生灭,都必须“致中和”,即遵循“中和”这种客观规律,以使“天地位”、“万物育”,构成宇宙自然和谐协调的秩序。可见,“中和”既是人道,也是天道。  相似文献   

9.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 0 0 0多年前,人们就对此话题有过议论。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认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已,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易传·系辞下传》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日往则月来,月入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从语义学角度看、“理”在汉文化中的本义指治理玉石,引伸为肌理,文理和条理等。后来在哲学中引伸为事物自身的规律和事物的当然之则。如《周易、系辞上传》 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相似文献   

11.
平衡之道     
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话,《中庸》标举":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我认为其实质就是追求中庸之道。中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之相类似,平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要一分为二来看。  相似文献   

12.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的确,“新”是人们惯常的审美需求倾向,作文也是如此。新颖的文章总是能吸引阅读者的更多关注,获取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14.
读了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15.
谈起中庸之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消极保守,明哲保身。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毛泽东同志说:“孔中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上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①本文仅就中庸之道的积极性方面做些简要分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中正,和谐,适度之意。庸,常也,含有切合实际意思,是补充中的。中庸,通俗地解释就是“适度便能久常”。北宋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现在看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哲学上的度、量观念…  相似文献   

1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17.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18.
《诗经》《风》、《雅》、《颂》三种体裁,有语言风格、配乐和内容题材的区别。汉经学家造作“风动教化”之说,宣扬《诗经》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功能,所以“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又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大序》)。他们也念悉三体在配乐上的差异,但只强调它们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区别,并错误的把这种区别作为它们得名的由来,已出现了以题材的大小论三体轻重的倾向。此说唐宋亦袭用之。于是以三体论轻重遂成为两千年来不变的成说。  相似文献   

19.
陈志霞 《现代语文》2014,(10):27-29
“文化”是个古老的词汇,在当今社会被频繁使用。“文化”一词联合现身之前,古籍中“文”与“化”是分开出现的。西汉以后,“文化”方合成一个词,刘向所撰《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是先用文化和道德使人屈服,其次才使用暴力使人屈服,提倡以文德治理天下,强调了教育感化在治理国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说苑·指武》中强调了“文化”的政治意义,但其以“文”而“化”的实际内容却已经与当今文化所指十分接近。可见,“文化”一词从其发端就关注人的精神领域。本文所述之“文化”,即是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专注于人类精神产品及其衍生成果。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建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师:请大家先看一道作文试题——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请你以"孝顺父母"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生:这是一篇要求我们写家庭生活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