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挖掘教材美的内容,善于发现学生审美的特点,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让学生感知美;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构思,让学生理解美;用现代教学媒体,给学生展示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鉴赏美。  相似文献   

2.
李家槐 《中学生电脑》2006,(11):I0014-I0015
时下有一种误解,觉得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图形难画,推理难写,公式难记。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细细品味,会发现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其中有符号、公式和定理的概括简捷美;命题的准确清晰美;概念、定义的确凿深刻美;推理、运算的和谐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统一美。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鲜明的语言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语言雅致、简洁,尽显含蓄之美:清新、自然,尽显生活之美;生动、传神,尽显创造之美;和谐、明快,尽显音乐之美,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一盆鲜花.会使我们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我们疲惫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我们奋发阳上的力量;九寨沟的山光水色,会使我们流连往返……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理想的活泼少年,渴望美、追求美成为这一代人的时髦。但什么叫美?美在哪里?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相似文献   

5.
语课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及其作用,可作这样的概括;美读-让学生感受情感美;道路-让学生体思美,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悟-让学生领悟语言美,勤笔-让学生借鉴学美。  相似文献   

6.
一盆鲜花,会使我们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我们疲惫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九寨沟的山光水色,会使我们流连往返……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理想的活泼少年,渴望美、追求美成为这一代人的时髦。但什么叫美?美在哪里?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加之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所以总觉得自己周围的事物都那么平凡,没有什么美的光彩。其实美好的东西并不都是炫人眼目的,许多事物的美就藏在平凡的外表…  相似文献   

7.
卢玲 《广西教育》2007,(10A):48-4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愉悦人的身心;美,能发展和提高孩子的智力;美,能创造生活。美以它生动、具体的美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因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期,苏联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均表现出追求一个共同的审美境界:和谐之美。即追求个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共生美;人与人的亲和美;人与自然的“谐振”美;自我心灵的崇高美。当代苏联文学的和谐美,具有全球性与未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里的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修辞美,那就是:善用疑问句式,呈现表述美;精于散句运用,体现简洁美;巧用比喻手段,展现形象美;活用对比手法,显现反差美。  相似文献   

10.
裁判亮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文,大抵是思想深邃,情感丰赡,语言精美,结构谨严。读之,如饮甘霖,心旌为之摇荡;品之,如饮茗茶,其味邈远流长,余味不绝。面对一篇篇美文,匆匆浏览,走马观花,未免有负作者之匠心;如果能潜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感受美,发现美,品味美,探究美,进而创造美,那么作为美文的价值就能够得以充分体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美文须美读,美读可按如下三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古人对修辞语用美感形态的追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一、以少总我的精约美;二、声韵跌宕的音乐美;三、形式对称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艺术渗透着汉代人的审美心理;以生命力的强大为美,以美为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美。  相似文献   

13.
吕毅 《双语学习》2007,(8M):145-145
徐志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徐诗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徐氏早已“云游”而去,但他的诗魂永不灭,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三者统一,构成了他的诗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4.
彭其芳散文的意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诗意美,对自然景物和人的身心交融的诗意观照;第二层次;理性美,透过自然景物进行哲理的思考和表达;第三层次:气质美,在自然景物、现实人生和乡土民情中发掘文化的潜质和内含。彭其芳的散文有着其生存的现实的和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群 《政治课教学》2014,(12):46-48
人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四件大事。吃,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包含了美;穿,讲究服装色系的搭配,其中蕴含了美;住,在乎装潢美观,其中透射着美;行,不忘路边的美景,其中享受着美。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处处需要“美”。不但教师需要美,学生也在追求美。  相似文献   

16.
议论文的语言,富于战斗性和逻辑性,可以使用各种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巧用反复、夸张,能增强议论文语言的侧重美;巧用双关、婉曲,能增强议论文语言的含蓄美;巧用顶真、回环,能增强议论文语言的和谐美;巧用反语、仿词,能增强议论文语言的讽刺幽默感等。  相似文献   

17.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辛口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辛口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中有众多美的因素,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应开启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审美再创造;应深入生活,开阔学生发现美的视野:应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使他们在美的文学世界中翱翔万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