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 傳統政治話語中的"父母"與"赤子"之喻 在中國傳統中,視天與入之關係如父母與子女是一流行觀念.①此父母-子女關係又由"天之子"為中介而具體地實現為一種"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認為將其作父母的責任具體地轉授於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體之人-民的父母.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如在《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的"天"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以民意实之,演变为一种具象化的实体。"民为邦本"是《尚书》传留下来的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原始胚胎。在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德治"观念,孔子对此有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3.
弘扬中华美德尊敬老人善待老人俞雷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全国人口的9.5%。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老龄人还将继续增多。国家虽有多项照顾老人的政策规定,但尚不够完善,也有贯彻不力的问题。西方如瑞士法律明文规定,父母有养育子女之责,而子女...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孝"观念亦是如此。"孝"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以孝行感化家人,从而使家庭和谐。《说文解字·老部》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指善于奉侍父母的人。最初,"孝"体现为对祖先的崇拜。《礼记·坊记》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以此坊  相似文献   

5.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6.
正商山"四皓",系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之总称,此四人皆为秦之名士,学富五车,德行高尚,为人所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第五次东巡途中,胡亥勾结李斯、赵高等人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二世登基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  相似文献   

7.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8.
毋庸置疑,宋代文化之繁荣有赖于强调以文治天下的国家政策,然而其严酷的一面却常常被人忽略.<青琐高议>的"多言古事"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文化政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轴心。其中,夫妻关系早于亲子关系,同时也重于亲子关系。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后者却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传统的家庭制度是以父系单亲世系为特征的,家庭要延续发展,传宗接代、“香火”绵续便...  相似文献   

10.
先秦兵家人文主义精神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兵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特征,主要表现在:强调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表现出浓厚的生态文化观念;主张不战而胜、兵不血刃而天下亲,表现出追求和平与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倡导诡诈与仁义辩证统一,对敌人用诡诈,对士卒与百姓施仁义,体现其惩恶扬善,去邪扶正的道德追求;既重天道,又重人道,主张去鬼神、任人事,具有朴素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口号,蕴含了厚重的民本与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孝释仁     
所谓以孝释仁,是从孝出发,探求仁的本真含义,追溯仁的原初起点,解说仁的基本结构,展绘个体人格成仁化的路向。一般而言,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随着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及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孝观念。它生发于人子对父母乃至祖先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诗·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缅怀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辛,作为人子,自然会产生回报的冲动。孝观念正是“亲亲”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是酬报父母之社会责任的表征和规范。在孔子之前,孝的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12.
正历来论及中国古代的经学起源,必述及孔子而往往忽略子夏。《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然则无述者,作者焉明?如能将孔子与子夏共同研究,则对经学起源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入。一、孔子开启经学儒名或在孔子前即已存在,《周官》九两掌民者"四曰儒以道得民",若然,则儒在周代本为官师,掌以道艺教民之职。后来官失其守,儒则作为一种称谓在社会上被使用开来。《左传》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主題,儒家是推動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這是學界公認的觀點.不過,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樣,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對之進行或善或惡的判斷舆争辯.道家的莊子,似乎更致力於對這類人性論説的解耩.從表面上看,莊子更有興趣的,是物性而非人性.除著名的《齊物論》外①,出自莊子後學的《天下》篇,在劃分古代的思想派别時,竟也以對物的態度作爲區分各派的特色.②因此,荀子甚至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的天,指的就是物.然而,如果依此而以爲莊子的"不知人"就是不北關心人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整部《莊子》,關於人的論述豐富多彩.③儒道兩家,都論入、物關係.差别在於,儒家以人觀物,而莊子由物論人.分析人、物關係,當是理解《道子》哲學的一個關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詮釋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從'邊緣'進入'傳統'"——邊緣,指涉目前尚屬主流語境外的詮釋取徑;傳統,則指涉環繞《莊子》文本而展開的莊學詮釋史。具體入手處,則通過《莊子》文本兩千年間在不同接受時刻、不同時代挑戰、不同方法意識、不同注疏取徑之間所產生的"詮釋裂隙",尋見一個既能"自外主流典範"又可"自彰切己向度"的觀察點,以作爲重探《莊子》文本的邊緣視角。方以智的"大傷心人"視域,就其作爲一個尚屬沉隱、乏人探勘却深富拓迹潜力的切入點,正符此要求。本文以此而借重《藥地炮莊》的"大傷心人"語境所凝蓄的强大"邊緣"張力;這"邊緣性格"正好吻合《莊子》在《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高度密集出現的"畸人"叙事。兩相接榫,正好構成本文貫通方以智解莊進路的研究主軸;筆者因得以循此論述軸綫,重新進入傳統,并嘗試透過"詮釋裂隙"的空白處以尋求思維突破的可能。思維突破之所在,正乃傳統的豐饒生命力得以釋放之所在。本文作爲彰顯此論域的探勘之作,其意義或以此而獲得確立。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1)
正孔门四科"德行"之儒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原宪等多隐居不仕,具有一定的隐逸倾向。子夏门下"德行"之儒田子方、段干木等也是这样。据《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由此可推知,田子方、段干木均为子夏早期弟子,其学成名显之后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09,(6):126-130
洪姓出自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代,居住在黄河两岸,黄帝时起其首领就担任治理天下水利之官,被人尊为水神。江西乐平《洪氏家谱》载:“共工官者,共理百工之事也,子孙以官为姓。”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19.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汉字起源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始。汉字起源于什么时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试作探讨。一、传说中的文字起源年代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许慎《说文解字·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