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粤北曲江构造盆地北缘是广东省重要的铅锌矿产地。目前区内老矿山开采垂直深度较大,保有储量严重不足,接近危机矿山,矿区外围寻找接替资源迫在眉睫。前人在该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地质成果。笔者认为该区属典型的铅锌矿集中区,找矿潜力巨大,特别是曲仁向斜北翼西段(凡口矿区西部外围)与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同处一成矿地质单元,地质环境类似,是寻找铅锌矿的首选靶区。通过勘查在该区有望发现新的铅锌矿产地,实现区域找矿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东坡矿田内矿产资源丰富,但已探明的铅锌资源严重危机.通过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银金属资源量1506.96t、铅锌金属资源量54.76×104t,为资源处于严重危机状态的国有东坡矿山稳定职工队伍、延长服务年限提供了资源保障.本文在综合研究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特征、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内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总结,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发现的一个大型银铅锌矿,经五十余年开发保有资源已严重不足.本文通过对该矿成矿背景和地质特征研究,结合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和矿山深部信息分析了矿区及外围找矿潜力,为扩大找矿远景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粤北曲江构造盆地北缘是广东省重要的铅锌矿产地。目前区内老矿山开采垂直深度较大,保有储量严重不足,接近危机矿山,矿区外围寻找接替资源迫在眉睫。前人在该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地质成果。笔者认为该区属典型的铅锌矿集中区,找矿潜力巨大,特别是曲仁向斜北翼西段(凡口矿区西部外围)与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同处一成矿地质单元,地质环境类似,是寻找铅锌矿的首选靶区。通过勘查在该区有望发现新的铅锌矿产地,实现区域找矿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及朱砂厂矿段铅锌矿体的产出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等的筒述,对成矿地质作用及控矿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铅锌矿的成矿地条件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提出猪拱塘地区铅锌矿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6.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铜)矿床位于秦岭凤太矿田北部尖端山-八方山铅锌铜成矿带东段,矿体严格受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所控制,成因为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以往地质工作的分析、总结及多年来矿山开发实践,论述了矿床主要矿体深部分布状态和找矿潜力,指出矿区深边部找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区内矿产资源缺乏,工业落后,为了振兴该区经济,增强社会经济效益,甘肃省立项“甘肃西秦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朱永新研究员组织实施。课题组全面收集区域地、物、化、遥、科研成果等资料,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及GIS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筛选找矿靶区。对下拉地一代家庄铅锌矿带已知矿床(点)进行评价,了解矿床的控矿因素、空间分布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具有大型一超大型资源远景的铅锌矿产资源基地,并对整个铅锌成矿带的1:5万化探异常和矿点择优开展查证工作,对整个铅锌矿带的资源潜力做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石屯沟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与已知的典型矿床—辽宁省关门山铅锌矿床地质背景及控矿条件极其相似,矿床严格受层位控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化探异常明显,矿化范围宽阔,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东莫扎抓—莫海拉亨矿床是国家、青海省实现"358"铅锌找矿目标的重要基地,初步估算铅锌资源量达250万t,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成为我国千万吨级的铅锌找矿基地。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铅锌成矿带中典型矿床(点)及其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物探、化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初步明确了青海莫海拉亨及其外围铅锌矿矿床成因,并对该区铅锌矿的找矿远景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近年来在深部成矿领域研究工作,综合讨论了深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它们集中体现在:地壳连续成矿理论,微细浸染型金矿深部找矿模式,浅成热液金矿和斑岩铜矿的套叠模式,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床与网脉状铜矿互存,金矿和铅锌矿的共(伴)生关系,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深部找矿潜力,成矿定量预测与深部找矿理论等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建伟  刘红军  郭科 《资源科学》2014,36(8):1608-1617
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综合评价是后续矿产勘查、开发、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的基础。评价目标是要得出评价区各矿种的优劣及保障程度,最终为即将进行的全国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滇东南地区为例,选取了锡、锑、铜、铅锌、锰等优势矿种作为主要评价对象,并在分析省、州两级前期完成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现状的基础上,划分出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单元,基于专家打分确定出由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发现矿产地个数、矿产资源分布特征、调查评价技术手段,以及勘查开发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粗糙集理论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筛选,采用突变级数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经3年的危机矿山项目的实施,新增钨资源量超10万吨,取得了非常好的找矿效果,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新认识。指出了珊瑚矿区今后的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深部工业矿体和脉组下限在-900m标高以下,隐伏花岗岩体埋深在-1400m左右,隐伏岩体之上400m范围内存在层状面性分布的低阻异常,为新类型层状钨矿化富集区。矿区北部、东边部及外围的松宫地区、沙田街地区找矿前景大,预计该区潜在钨锡金属量大于20万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影响双矿集团生产的地质问题,建立以三维地震、无线电坑透、直流电法仪为基础的地质构造探测技术,采取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做好矿井地质工作,促进煤矿安全高产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山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文章就我国矿山环境现状,提出几点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指导凤凰公司今后的生产实践,特对铜坑细脉带贫细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浮—(磁选)分离"工艺流程可得到较佳的选别指标:浮选锌精矿含锌47.70%,锌回收率89.03%;铅锑精矿含铅19.95%、锑14.31%,回收率铅71.04%、锑72.20%;浮选尾矿含锡0.63%,锡回收率为88.70%;试验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资源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然而从浙江省的实践上看,如果对矿山开发影响到的土地资源有预期地规划布局,则往往能取得十分显明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尤以建筑石料和水泥灰岩露天开采矿山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对余杭区露天开采矿山的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认为合适的规划布局和采用夷平式开采能有效提高矿地资源转型效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此从区位条件和法律法规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省露天开采矿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手段、以土地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矿政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容振华 《大众科技》2014,(9):134-138
随着7#坝尾矿资源回采的进行,砂坪选厂处理矿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在-0.1mm级别多数已单体解离,矿物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有用金属嵌布粒度细微、含泥高、有残留药剂,+1.0mm级别的锡、铅、锌、硫铁紧密共生,选矿难度较大。通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充分利用尾矿资源,完善内部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实现降低药剂消耗、提高硫化矿分选指标,取得了锡、铅、锑、锌金属回收率分别为:38%、35%、32%和55%左右的选矿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着较大的转型,矿产资源的消耗数量仍会继续增长,品种更加多样化,管理更加复杂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何影响矿产资源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分别构建了26个国家铁矿石消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和中国铁矿石、铝、铜、铅、锡、锌等六种金属矿产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门限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化与矿产资源需求之间的门限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 产业结构变化与矿产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多重作用机制,机制变化前后改变了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②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产业的演进,矿产资源需求也由传统大宗矿产资源转向稀有矿产;③ 中国产业演进过程中金属资源消耗的拐点呈现梯次演进,大宗矿产资源与二次产业结构之间出现多个门槛,部分稀有矿产与二次产业结构之间的门槛也已经出现;④ 中国目前处于矿产资源需求的第二阶段,大宗矿产与高技术产业之间门槛已经出现,稀有金属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门槛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19.
对某低品位铅锌尾矿进行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在自然pH条件下,以硫酸铜作活化剂,以丁基铵黑药与丁基黄药组合捕收铅锌矿物,采用BF-2作脱药剂,有机抑制剂BH-2与腐殖酸钠组合浮铅抑锌硫工艺,最终获得含锑40.23%、回收率74.09%的铅精矿和含锌30.50%、回收率为81.16%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的目标要求,结合大容量可持续发展属性和空间信息的网络共享特点,从系统的结构、功能,可持续发展信息的规范化和网络化改造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设计。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体系结构、多元异构数据库的集成,可持续发展信息多点综合分布式计算、统计信息的空间化表达方法及空间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信息共享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