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韩剧的成功及对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柏其 《视听纵横》2009,(3):115-117
近年来,韩剧在我国大行其道。对此,有人肯定,有人不满,有人乐观,有人担忧,甚至也有人提出了“禁播韩剧”的口号。但不管怎么说,韩剧的高收视率是不争的事实。韩剧能成功占领中国电视剧市场一角,自有其成功之道,相应的,也对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观点一、中国软件的出路不应是行业软件中国软件行业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士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做软件外包,也有人认为作嵌入式软件,也有人认为应该细化行业作行业软件,特别是最近有人撰文大肆鼓吹中国软件的未来就是做行业软  相似文献   

3.
观点一、中国软件的出路不应是行业软件 中国软件行业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士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做软件外包,也有人认为作嵌入式软件,也有人认为应该细化行业作行业软件,特别是最近有人撰文大肆鼓吹中国软件的未来就是做行业软件,而且还特别指出几家在中国政府、金融、电信行业比较活跃的IT公司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一直有人在问,你和新东方为中国的教育做了些什么?有人说新东方为中国教育做的最大贡献是为数百万学生搬倒了语言障碍,打开了海外求学的大门;有人说新东方的最大成绩是做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做成了中国第一家到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2009,(12):25-25
在新中国迎来60岁“生日”之际,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的国庆气氛空前高涨。尽管大多数中国人不能亲身参与国庆庆典活动,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人组织国庆征文抒发祝愿之情,有人征集最美笑脸制作“国庆笑脸墙”,有人组织网络升国旗仪式感受旗手的荣耀中国互联网被“国庆热潮”笼罩着。  相似文献   

6.
一直有人在问,你和新东方为中国的教育做了些什么?有人说新东方为中国教育做的最大贡献是为数百万学生搬倒了语言障碍,打开了海外求学的大门;有人说新东方的最大成绩是做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做成了中国第一家到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但我做新东方最大的愿望还是能为中国的教育补充一些缺失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历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教师从来没有受到过特别尊重,仅是在师生关系上有无可争议的权威。究竟怎么看这个问题?不妨历史地考察一下中国古代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其地位变迁。  相似文献   

8.
《书目答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推荐书目,而关于中国最早的推荐书目,有人说是《经籍举要》,有人说是《唐末士子读书目》,还有人说是《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在《书目答问》之前还有哪些推荐书目呢?今试做考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最火热的音乐选秀节目之一,《中国好声音》第—季打造出了梁博、吴莫愁、吉克隽逸、李代沫等几位炙手可热的明星。如今,两年过去,他们中有人突入一线、有人代言国际大牌、有人安静地做音乐、也有人锒铛入狱。那一场选秀激发了他们的梦想,也改变了他们的青春。当年,他们从同—个舞台的光环中出发,如今交出的迥异答卷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10.
吴跃赛 《新闻世界》2011,(1):173-174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已有半年多时间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替谷歌鸣不平,认为中国网络审查太过严厉,让外企难以生存;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实行网络审查天经地义,谷歌想在中国生存必须"入乡随俗"。在这里,笔者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来分析谷歌退出中国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杨东莼大传周洪宇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有人说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人说他是学识渊博、精益求精的历史学家和翻译家;有人说他是奖掖后进、育人有方的教育家;有人说他是运筹帷幄、折冲樽俎的社会活动家……他就是中国近现代传奇人物杨东莼!无论扮演何种角色,他都得心应手,成就斐然。然而,在"被选择性记忆"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历史群体中,他犹如沧海遗珠,那跌宕起伏的"多面手"人生历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之后,中国先锋艺术家算是去往法国的主力军之一。最初,他们从画册中认识了法国,想去往那个艺术国度透一口气。有人留在那里也有人回到中国。但无论怎样,这群人都更加真实地重新认识了中法两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教育     
王瑞 《出版参考》2011,(1):11-11
著名画家韩美林在参观上海世博会归来后感叹:“奏国歌时有人不站起来,有人乱扔杂物,有人搞特殊不排队,有人随便触摸展品,还有人嘲笑外国人不懂中国话……别看那些人衣着不错,似乎是文化人,但做起事来,太没教养了。”在这里,韩美林提到了“教养”二字,并且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为什么会改革?这是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改革向深水区迈进的今天,这个话题尤为人们所关注。有人建构“中国模式”来给出答案,也有人刻意解构“中国模式”寻找改革的原动力。答案五花八门,但都显示出对当今改革缺乏共识的一种焦虑。  相似文献   

15.
浙江卫视的"中国蓝"品牌定位一直是业界探讨的对象,有人认为其定位不明确,有人认为这是其巧妙的设计。而浙江卫视目前的收视份额表明了其"中国蓝"定位的创新之处,这种定位方式能否复制,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美国电视业每年的广告收入达520亿美元,而中国电视广告收入仅200亿元人民币,言下之意,中国电视的产业化离美国还相差很大的距离。还有人说,中国现在的人均广告费每年只有7美元,全世界每年人均广告费为16.5美元,而美国每年的人均广告费是500美元,因此,中国的广告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目前是中国报业的“盛世”,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的品牌崛起总是和营销密切相关,实现营销的重要工具之一的广告战略和预算2009如何行动,成为各界新的关注焦点。有人说,2009中国企业的广告预算肯定缩水,因为经济危机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家里的钱掏空;有人说,2009中国企业的广告预算肯定上涨,因为金融危机同时也是绝好的机遇。2009中国企业的广告预算的水患来了吗,且看分晓……——主持人语  相似文献   

19.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