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5,(4):45-45
有一次,当一些青年诗歌爱好向老舍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时,老舍先生风趣幽默地说:“作诗我不会,随便瞎凑还可以。”于是,他当场“瞎凑”出一首五言绝句:  相似文献   

2.
学会学习     
《广西教育》2007,(5C):19-19
有一个学生诚惶诚恐地来请教他的老师,问:“老师,请问我要怎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  相似文献   

3.
袁辉  刘柱石 《湖南教育》2005,(22):20-21
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怪病,去请教医生。医生问他病情如何,他回答“:每当我说话时,肚子里总有一个声音要重复这句话。”医生说:此乃应声虫在作怪。”在我们的课堂中,这种“应声虫”现象并不少见。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让学生评价某个同学的发言时,总有一些学生不加思考,随口以“好”“对“”知道了”等简单词语作答,至于别人是不是真正答得好,是不是答对了,他对别人的回答是否真的听明白了,他们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类学生他们也许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只是对教师问话的一种回应而已,这就是课堂中“应声虫”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效率循环”原理与“成功教育”的策略旌德县教委汪小祥当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表现好时,老师、家长、同学对他的期望就高,给予他的肯定、赞扬也多,他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更努力地投入学习,力求有更好的成绩,形成上升的螺旋效果。这被称为有效率循环。当一个学生成绩...  相似文献   

5.
著名史学家余时英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执教时,有学生对其学问之深厚非常钦佩,毕业之际向他请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始终想向您请教,您那么博学,有什么秘诀吗?”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意思是,对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经历,审查他的动机和意向,他的内心世界是隐藏不了的。虽然孔子并没有对人的心理做系统的研究,但却给为师者以启发:学生的心理是可以观察到和了解到的。当每位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后,再从其心理上找教育切入点,采取相应的和学生心理比较和谐的施教措施,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笔者想就五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作点肤浅的分析,并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以请教同行方家。  …  相似文献   

7.
宽容与妥协     
李镇西 《班主任》2014,(9):60-62
我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刚踏上教育岗位,便遇到一些困惑:“学校领导太虚伪。”“同事都很世故。”“处处都是陷阱。”“理想处处碰壁。”……她来信向我请教:“李老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9.
猜猜看     
郭炜 《老年教育》2011,(1):37-37
学生向爱因斯坦请教逻辑学有什么用。爱因斯坦反问他:“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来,一个满脸烟灰,另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会去洗澡?”学生回答:“当然是那个脏的了。”“不对,他看见同伴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会脏,所以他不会去洗澡。”  相似文献   

10.
“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谎言”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前往一所偏僻学校考察,事毕,他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上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的智商很高,将会大有出息。”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  相似文献   

11.
教苑茶座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这天,新生入校,老师让班里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一个个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文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我叫‘鸡窝’。”当轮到农夫的儿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抗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老师说道。眼睛长在前面“真的,我的大名就叫‘鸡窝’。”老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没见过你这么调皮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小家伙站起来,拽了拽坐学生“: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边。”胞胎弟弟,说道“:鸡屎,咱们走!你的他也不会相信!”中学英语老师…  相似文献   

12.
杨红春 《湖南教育》2002,(10):49-49
换位,顾名思义,就是交换位置。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若用来教育学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一、移花接木法学生甲在语文课上不做笔记,转过头和别人说话,被任课老师发现。任课老师批评他,他就在课堂上和老师顶起来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将他喊到办公室,随便地问:“你成绩较好,平时有同学向你请教过问题吗?”甲答:“有。”“那你告诉人家吗?”我问。“有时讲,有时不讲。”“你跟他讲时,他不听怎么办?”我又问。“没出现这种情况。”他答。“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呢?”我问。“那我就不…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喜欢用“不耻下问”,一些报纸、杂志上也不时有这条成语出现,可是有许多地方用得不对。这里仅举一例。“××没有读完初中,从农村回到武汉市一个校办工厂当学徒工后,自学的劲头更大了。……不耻下问,经常向学校的教员、工厂的技术人员请教,……”这里,“不耻下问”一语显然用得不当。  相似文献   

14.
问: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好胜心,怎样激励孩子争强好胜?答:要让孩子有好胜心,就要多给他一些鼓励,让他有自信心,敢于去竞争。比如,当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发现他的长处,多鼓励他。同时,还要给他确立适合他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也会让孩子在挫折中渐渐丧失了自信。问: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总喜欢和一些比她年长三四岁的孩子们玩。有的朋友警告我说,和年长的孩子玩会提早知道一些年幼的孩子不该早知道的事情,比如年长的孩子之间会谈论一些关于“性”方面的事情;也会受到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比如年…  相似文献   

15.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有两个维度,他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也关注人诗意地存在,这两个维度都立足于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否定。霍克海默所揭示的人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在他的批判理论中分别被表述为理想的现实世界、艺术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的多重表述和阐释源于批判理论所借鉴的思想资源和霍克海默特殊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反之。不合脚的鞋子.无论它材质多么讲究,多么美观漂亮,脚都不会舒服。一个老师,不论他有多高的学历,不论他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论他多么忙碌辛苦,如果他不适合学生,学生也不会幸福。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尊重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有位青年教师在学习了《规范》《义务法》之后,请教另一位老教师说:“调皮生惹得我哭笑不得,只想揍他一顿。爱不起来,该怎么办?”老教师抿嘴微笑,没有正面回答,却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前苏联著名园艺家米丘林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了许多鲜美诱人的水果,果园附近的一些孩子常常翻墙入园偷果子吃。一天,米丘林在一群偷果子的孩子中间抓住了一个“小首领”。正在这个孩子等待“惩罚”的时候,米丘林却和蔼地对这个孩子说:“这果树是做…  相似文献   

18.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春天!”就在写出这个答案的一瞬间,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一定是看到了缤纷的花儿、翩翩的蝶儿;一定是听到了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流泉。可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我们的老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老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造的例证,语文老师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心头被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那么,面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参加自考的几年里,先后结识了一些“考友”,不管比我年长还是比我年轻的,一概称我“老姚”。一位叫王玉成的青年自考生,尊称我“姚老师”。因他经常在学习中向我请教问题,为人也比较淳朴,有时也会讨论一些人生道路上的磕磕碰碰。 前不久,王玉成和我聊起自考毕业后在职场竞争的教训。听后我颇有感慨,事虽小,道理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形象?当我们面对格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崇高”二字时,我们在思索。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躲避崇高”这样的字眼影响一部分人的时候,我们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刘雄辉,岳阳县黄秀中学校长,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中年汉子,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二字的含义。他没有被死神打垮,而是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校长12年干了18年的活。他立足讲坛、教学生把“高尚”、“财富”、“成功”领进门。他谨守师德,立志做一个纯粹的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