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银河 《科教文汇》2013,(16):139-14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的反思,确实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新问题,但当这种反思与后现代“学界左派”相结合时,就导致了对科学与理性的激烈攻击与解构。后殖民主义攻击科学为殖民主义的先锋队,指控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斥责科学方法是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这些批判已经在某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后现代主义与强纲领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理性与真理的解构,为后殖民主义的激进思想与行动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嘉博 《科教文汇》2012,(4):138-139
在翻译的权力研究基础上,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突出了翻译的文化和政治作用.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翻译策略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在保存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抵抗强势文化的侵略.因此,杂合翻译策略的使用,不但有其必然性,也是解决现阶段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肖婷 《科教文汇》2009,(22):247-247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选择性地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和选择”为哲学理据,建构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指出在翻译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作品时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园园 《科教文汇》2009,(7):250-250,262
《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玛丽亚·提莫志克(Maria Tymoczko)博士关于文化翻译研究的一部力作。此书通过对早期爱尔兰文学英译作品的研究,介绍了爱尔兰民族利用翻译这一武器来反抗英国殖民主义和文化压迫的过程,由此阐释了后殖民语境中翻译与政治的关系,井开创了殖民地文化研究之路。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我国在这后殖民领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小漫 《科教文汇》2008,(19):254-254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同时指出翻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情况,然后列举几种补偿手段以减少信息的损失。并指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提高对文化信息走失的识别能力,选择不同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7.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张鹏 《科教文汇》2009,(9):244-245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特质问的变换过程。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中英交流中特色文化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福娃译名翻译以异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福娃“改名”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应采用异化才能使中国在处于弱势文化的环境里构建与强势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这是一个中西数学、科学甚至文化首次实质性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学界目前对“几何”的中西来源及其含义以及与之相关学术的研究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已有研究出发,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详细解读,对“几何”、“几何府”、“几何家”、“几何之学”、“几何原本”等词汇的来源和含义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赵玉闪  张戌敏 《科教文汇》2009,(33):262-264
本文通过介绍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及其被推崇的原因分析了两种翻译策略对语言文化发展趋势的利弊影响。在提出自己一些新的翻译观点(以独特视角透析一味推崇异化或归化可能导致的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汉字译”的想法)的同时认为翻译策略的采纳赖于两点因素:客观事实以及事物发展自然规律趋势,而不是依赖于私人目的或者短期的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3.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瑶  王晓 《科教文汇》2008,(25):244-245
鲁迅一位有创新思想的翻译家。他提倡直译和保存原作的风姿,是早期提出“异化”翻译策略的翻译家之一。他最初采取“意译”翻译策略,后变为“直译”,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异化”的翻译观。鲁迅继承和发展了各翻译流派的翻译思想,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贝可钧 《科教文汇》2009,(4):235-236
Peter.Newmark提出的“翻译单位”概念的理论对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汉语“连动式”意合的特点,决定了在汉英翻译中应以语段作为翻译单位,并运用若干翻译策略以“形合”的特点体现在英语译文中。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互动。从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出发,充分考虑了宗教因素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探讨了在多元文化大语境下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以辅助翻译工作,增强翻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赵婷婷 《内江科技》2011,32(2):47-48
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实例探讨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并结合商标翻译的特点及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提出商标翻译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期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冲突.有效地实现商标的交际功能和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莹 《科教文汇》2014,(25):159-16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立足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两部英译本中的典型示例进行比较评估及详尽分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以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等值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必要时,适当地采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9.
自从巴赫金等现代主义文论家提出"杂合化"概念以来,它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从"杂合"论翻译,跳出了传统翻译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忠实"、"通顺"等囚笼,开始了从新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选取汉藏传统翻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译者、翻译文本、推动力量等角度出发,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藏传统翻译实践的六个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