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江浙沪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打造长三角文化合作大平台、构筑长三角文化合作大网络、搭建长三角文化展示大舞台、形成长三角文化交流大码头、开拓长三角文化产业大市场为目标,加强信息交流,拓展合作范围,构建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长三角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化交流》2013,(6):92-92
2013年5月14日,“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应中国文化部邀请,来自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16国的文化代表团出席了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务实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3.
2000年10月24日的北京.阳光普照.一扫前几天的阴霾。这一天.非统组织和22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不远万里.和中国的文化部、其他部委、文化厅局、社会科研机构的代表们走到了一起.共聚北京国际会谈中心.庆祝“新世纪中非文化交流研讨会”的召开。他们共同回顾昨天中非文化交流的经验.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中非文化交流的新内容。新方式和新途径.共同描绘明天中非文化合作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4.
“央地合作”机制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构建全国对外文化工作“一盘棋”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青海、黑龙江、广西等地方文化厅局紧紧围绕文化部提出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要求,在“央地合作”机制下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加强资源整合,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播,同时有效配合了国家的文化外交大局,取得丰硕成果。本刊拟分期聚焦各地方文化厅局在“央地合作”机制下大力发展对外文化工作的成果与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2014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和19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团长以及阿拉伯联盟代表聚首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丝绸之路系列文化论坛之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会议着重就进一步扩大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文化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增进中阿民心相通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通过了《中阿文化部长论坛北京宣言》。  相似文献   

6.
张伟雄 《世界文化》2011,(10):I0012-I0012
要弄清何为异文化理解,一个有效果的办法就是,聚焦那些曾有跨文化生活经历的人们。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彼此通过同化、一体化、共存等复杂的相互作用,母文化和异文化会进行重新构建、再产出。异文化生活经历是文化交流重要的媒介,是弄清以上重新构建之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央地合作"机制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构建全国对外文化工作"一盘棋"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青海、黑龙江、广西等地方文化厅局紧紧围绕文化部提出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要求,在"央地合作"机制下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加强资源整合,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播,同时有效配合了国家的文化外交大局,取得丰硕成果。本刊拟分期聚焦各地方文化厅局在"央地合作"机制下大力发展对外文化工作的成果与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是各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不断地加强和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和土耳其两国文化关系密切。有力地增进两国人民问的了解和友谊。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两国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我国对外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首任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我的父亲司马文森曾参与签订和实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文化合作协定。这些文化协定是基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产生,同时又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我国对外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首任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我的父亲司马文森曾参与签订和实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文化合作协定。这些文化协定是基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产生,同时又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古已有之,中华民族不断吸收融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藉以丰富、滋润、发展自己的文化,中国古代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将汗水甚至鲜血洒在中外文化交流路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佳话和遗迹。从秦汉辟丝绸之路到晋代法显南亚之行,从唐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到明郑和七下西洋,连绵不断的中外文化交流将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和乐器带到许多国家,同时引进南亚的佛教、中亚的乐器、非洲的珍禽、中东的伊斯兰文化,显示中华民族开拓文化、发展友谊的伟大智慧和包容兼蓄的壮阔胸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孔子学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对这一文化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尤其是研究其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跨文化交际中"第三文化"理论的研究,该理论也能反哺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新世纪的绚丽曙光开始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跃动,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多边国际交往日趋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更加重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新时期的20年间,我国派出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230余起,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390多起。与我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的国家达137个…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安全,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自主权。文化安全问题,首先由美国提出。冷战结束,西方国家认为,国家安全已由传统的军事安全领域扩展至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因为文化可以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可以有效地地维护和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0,(7):90-96
启动第二届阿拉伯艺术节 由中国文化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阿拉伯艺术节"于6月18~25日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隆重举办。"阿拉伯艺术节"是为落实《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及《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纲领,加强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而创办的综合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06年,为配合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的在京召开,中国文化部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同于北京举办首届"阿拉伯艺术节";之后,"阿拉伯艺术节"作为中阿合作论坛一项机制化的活动,成为双方文化交流新的平台和亮点。  相似文献   

16.
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概况2012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围绕国家整体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工作大局,按照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17.
对外文化交流是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深化我国与沿线各国间的政体认识,增进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发展,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但由于某些条件的制约,诸如缺乏共同的文化认知、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建立完善的对外文化输出机制、国际互信体系不健全等,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利的因素。对此,应主动探寻中外文化交流的交叉地带,培育共性文化;助推沿线各国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产业贸易对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输出保障机制建设,提升文化产品输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国内外互信体系建设;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区域文化空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通过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先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各种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所产生的差异,决定和吸引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文明昌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不断地彼此学习,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吸收新的血液,增加新的内涵,从而使各种文化不断呈现新的面貌,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数十年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参加了众多文化交流及展览活动,前后曾赴100多个国家进行展示与交流,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外国朋友的赞扬,称中国苏绣为“东方瑰宝”。  相似文献   

20.
十年树木枝繁茂,十届发展书华章。日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顺应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政策调整、文化产业新趋势,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为集中展现文化改革成果、示范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深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更高层次的广阔平台,实现新起点、新作为、新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