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城墙抒情     
古城墙抒情□刘成章人问:“刘成章是谁?”我答:“我。”人问:“你住在哪里?”我答:“住在西安城外的朱雀路北口,离城墙很近。”是的,我离城墙很近,我总是和城墙打着交道。每天早晨我出去锻炼身体,城墙根是最好的去处。那儿城墙高耸,场地开阔,花木扶疏,空气新...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3.
薛华 《寻根》2006,(4):109-112
黄河,古代又称为“河”。黄河不但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也因决口迁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里,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可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把治理黄河作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长汀古城墙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迁到现址,“筑土为城”。后刺史刘岐又建敌楼一百七十九间。筑子城,称为“雄镇”。宋治平三年第一次对汀州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城墙周长“五里二百五十四步”,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来看,“尊祖返经”、“汲古返经”并不是哪一个朝代的特定产物,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原典情结”使然。而“原典情结”植根于“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文论和我国治学之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面积与体积的度量袁敏曲安京一、为何面积“长二十有五”?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中国古算著作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面积和体积表示中,没有出现我们今天使用的“平方米”、“平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厘米”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张强 《华夏文化》2014,(4):10-14
正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安明城墙是我国现存的惟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发现,城墙裂缝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文初步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城墙后期保护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中国陶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设有“东洋馆”,整个二楼5个展室都陈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其中不少是陶瓷,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件中国浙江烧制的“天鸡壶”,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泡茶用壶,其嘴呈鸡头状。中国陶瓷在日本的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据1985年统计,日本全国在近SOO处遗址中发现了中国陶瓷,其中主要有越窑、龙泉窑的青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白瓷,建窑天目(黑釉)瓷等。东京、京都、奈良等日本国立博物馆都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10.
耿相新 《寻根》2020,(1):108-113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偏重于阐释和整理,这一学风的养成也许源自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作”指立论创说,是指前人所没有的,作者最早发现、发明而书写下来的;而“述”则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是阐述前人学说的。这一文明奠基时期的学术趋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孔子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古代产生的述论类书籍远远超过创作类书籍,经部书籍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记载文献的材料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其中“金石”的“金”是指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石”则包含的范围较广,因为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刻写文字以记录文献。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石刻文献是石经,即刻在石版上的整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2.
所谓“肉袒谢”,就是裸露上身请罪之意。中国古代的请罪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一种,但“肉袒谢”无疑是统治阶级各层男士间最隆重的请罪方式。本文拟对西汉及其以前的“肉袒谢”情况作一阐述,以求教于方家。“礼”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包裹住躯体的衣服...  相似文献   

13.
宋蕾 《华夏文化》2008,(1):50-51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嫘”这个汉字从丝,  相似文献   

14.
日前。希腊考古学家在萨洛尼卡市宣布,他们在希腊奥林匹亚山脚下的迪奥古城发现一段马其顿时期的城墙遗迹。总长度超过2600米。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在古代欧洲军事史上极为罕见。据专家的考证,此段防御城墙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任卡山德在公元前4世纪建造的。许多历史学家相信,作为亚历山大四将军之一的卡山德在其去世后,杀害了亚历山大的妻儿和母亲。篡夺了马其顿王位。虽然城墙建造于亚历山大之后,但希腊考古学家认为,城墙设计带有明显的东方风格。因为亚历山大横扫亚非欧之后,来自东方的化艺术和军事技术开始在马其顿统治下的古希腊盛行。在这段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上,竟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古希腊众神像,包括宙斯、赫菲斯托斯和帝俄尼索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妇女没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但这不是说古代忽视女子教育,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妇女,只是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淑女贞妇。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相似文献   

16.
“和”─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杨小川中华民族奇迹般的把不同地域、语言、信仰、刁俗的民族凝聚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答案很多。如果我们从“和”文化系统去审察,则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文化户生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中国古代宗法文化步向“和”文化的客现团式...  相似文献   

17.
马俊才  衡云花 《寻根》2001,(5):65-73
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新郑市城关一带,因东周时期郑韩两国先后以此为都共539年而得名,是当时列国中一座名闻天下的大都市。因其城址外廓形状近似一只不规则的牛角,周长约45华里,被当地民众习称“四十五里牛角城”。城中一条南北向的隔城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城。由于故城为都时日悠久,地下物埋藏极其丰富,重大发现屡屡惊世。1997年,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青铜礼乐重器348件,轰动全国,荣列“1997年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  相似文献   

18.
玉器何以有德?●潘守永雷虹霁古代中国的玉文化实在独特,有许许多多奥妙和精致之处,不仅外人(此处特指非中国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人)摸不着头脑,今人也常常难明其义。诸子百家各阐己义,历代文人学者又不断铺陈、渲染与演绎,玉文化的奥秘愈显得扑朔迷离。“玉德”...  相似文献   

19.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尸体保护探秘刘曙光尸体如何保护?在古代埃及,人们是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形成干尸,即是通常所说的“木乃伊”。而在古代中国,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几十具古代的尸体。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