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用感性形式表现了超过日常的更高的实在,比现实生活更接近于心灵。他用艺术作品与心灵的接近来论证艺术作品高过现实世界,可见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心灵"地位之高。他又指出,心灵是世界的原因,是最真实的;但是仅有心灵的真实是不够的,心灵需要与普遍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本文从《美学》中艺术作品与心灵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展示作为真实的"心灵"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心灵是什么?笛卡尔称其为"无形实体";洛克的"白板说"人所共知;乔姆斯基则将其比喻为"黑箱"。可以说,对心灵的探索与表征一直是人类不断追问的一个哲学话题。心灵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心生于体,灵生于心,合和为一,谓之心灵。心灵是寄寓个体精神生活的内在空间,是个性化的精神领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前途、命运的指挥中心,是  相似文献   

3.
快乐积累     
《新作文》2013,(3):25
关于"心灵"的排比句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关于"谎言"的排比句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9):18-1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自传性小说。作品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慢慢体味。中国学者研究这篇作品时往往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本文受日本学者濑沼茂树的研究的启发,试着探讨小说中"我"的心灵之旅。得出一个结论:作品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另外,心灵也是现实的折射。心灵的旅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现在的人们是极其适用的。  相似文献   

5.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07,(11)
"开心钥匙"红领巾小社团之所以起名"开心钥匙",一是取其"开启心灵的钥匙"之意,二是含有"带来开心的钥匙"的意味。社团成员有个闪亮的名字——"开心天使"。"开心天使"们秉承"开启心灵之门,点亮心灵之光"的社团宗旨,先后创办了  相似文献   

7.
"心灵教育"是日本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为应对"教育荒废"问题而提出的。"心灵教育"形成了包括自然体验、社区体验、志愿者活动、心灵体验、特殊活动在内的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体系。研究和解析日本的"心灵教育,"有利于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一部涉及到如何阅读、怎样自由的作品,它不断挑战我们既有的阅读经验,挑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我的认知;不断吸引我们的灵魂触角与之形成辩驳、对话的互动关系。面对《心灵史》,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什么是"心灵史","心灵史"抒写的是谁的"心灵",是怎样的"心灵","心灵"是如何成为"史"的,以及如何完成"心灵"的赋形?  相似文献   

9.
高敦禹 《中国教师》2010,(10):39-39
<正>教育的特征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用爱来教育,用爱来感染,使师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心灵感化的方式则是以对话为主。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提到"心灵",其心灵观在黑格尔美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自在自为阶段的理念,即绝对心灵。其心灵观体现出他对人体心灵的肯定。理念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就获得了其定性,是在普遍性实现自身于特殊个体之中,心灵于是也成为了统一体与绝对心灵,这种定性的状态表现出来是一种静穆的、守住自我的镇定。因此,当绝对心灵处于这种状态之时,其实也是处于在神性凝视的光辉之中,黑格尔的美的艺术理想也从而在这沐浴着光辉的静穆状态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曾说,人要合目的活着,其心灵就需要得到培育和教化。从这一句话中便引出了我们对"心灵教育"探讨,还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心灵、什么是心灵教育的思考。心灵教育关怀人的自我认知、德性、个性以及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引发了我们对心灵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趣"是我心中的非常重庆。拆开"趣"字看,一个"走"一个"取",我的理解就是亲自去行走去感受,然后有所收获,这不仅仅是享受心灵的乐趣,更是收获心灵的丰盈。而重庆恰恰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行走,更能充盈我们心灵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班级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心灵成长。心灵教育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实了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助于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方面目标的实现。"独处"是现在美国一些学校常常采用的一种心灵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独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内心世界,发现人生的真谛。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班级管理中"独处"的心灵教育模式,为我国班级管理和心灵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管理教师的工作是在人的心灵上耕耘的工作。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心心交融,彼此走进;心心相背,彼此陌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用心耕耘,以细为精,以真为贵,以诚为美,不断地从教师心灵需求出发,用"心"的智慧去洞察教师心灵,走进教师心灵,融入教师心灵,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成长勾画一片斑斓的芳草地。一、用"细心"发现教师的特点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注重教师的特点,因人而异,实施弹性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丹尼特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幻想虚构论自我观的主要代表之一。然而,其基于"意向立场"心灵理论所论证的幻想虚构论自我观却并不成立。因为(1)意向立场心灵理论本身不能成立,(2)他严重忽视了自我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3)他关于"自我是人类的语言虚构和编造"的论证,关于"心灵现象仅仅是生物大分子的自动机制"的论证,以及关于"自我就是身体及其自动机制"的论证,都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错误。  相似文献   

16.
漫笔点丹青     
正《心灵的祈盼》付水清绘画是心灵的交流方式。《心灵的祈盼》是画中人的心灵独白。而这无形的心灵语言,要通过看得到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图中,门板的深沉映照"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时节背景,红衣、红纸、红脸庞,铭刻着北方乡村的记忆。思念在远方,憧憬从未改变。期待马上  相似文献   

17.
"心灵施暴"一词是近几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谓"心灵施暴"就是教师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无疑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那个人。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完成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接?那就是用童心、真诚、宽容来架起一座桥梁——"心灵之桥"。它,是情感交流的通道;它,是灵魂共舞的纽带;它是美的连接,它是爱的永恒。只有架起"心灵之桥",师生之间才有理解,才有默契,才有快乐。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理解"对话",全面把握"对话"的意蕴,看清对话形式化的种种现象,知晓对话形式化的后果,明确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对话的本真,须做到以下五方面:为心灵搭建平等的舞台,为心灵营造快乐的乐园,为心灵共建真理的碰撞,为心灵开放"撒野"的空间,为心灵倡导合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陈子仪 《师道》2007,(6):47-47
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