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在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的配音翻译中,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动态顺应方面的关系。认为语境顺应论对于配音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将语境顺应论应用于配音翻译,为配音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在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的配音翻译中,语境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和动态顺应方面的关系。认为语境顺应论对于配音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将语境顺应论应用于配音翻译,为配音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08年,成功的英汉字幕翻译为好菜坞电影《功夫熊猫》带来了可观的中国票房。文章以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为例,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根据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法顺应、语体顺应和文化顺应五个方面探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对其中二些译文提出了笔者的译文,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英文广告涌入中国。英文广告及中文广告的受众不同,译者在翻译英文广告时需要考虑消费群体的不同。本文借助语用综观说的核心理论—顺应论,重点探讨英文广告的经典翻译是如何顺应广告受众的。希望本文能够为英文广告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广告受众理解广告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5.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播是国家发展的要务。传播驱动着翻译对受众产生影响,受众反馈与文化的传播推广联系紧密。以受众为主线,对翻译实践中多元素关联展开梳理,围绕时代需求与传播瓶颈、主体经验差异、文本类型与受众群体关系等方面,阐述当代中国对外传播中受众意识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注重受众反馈,科学分析文本类型,积极依据受众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实际需求等实施动态顺应的翻译策略能有助于提高翻译实效,切实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外宣翻译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将汉语文本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应厘清汉英文化的差异,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掌握并顺应外宣翻译的特点:严肃性、准确性、平和性、简明性等,同时遵循“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蔡莹 《华章》2012,(24)
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动漫声优培养模式,分析中国广播电台的配音演员队伍建设方案.在动漫配音基地的基础上,对外可以成立专门的广播电台配音学校,了解并学习日本声优打造过程,做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配音演员培训教学模式,通过媒体平台从宣传、销售、到播放动漫作品进行打造,对配音演员进行包装推广.通过定期举办活动激发受众对动漫的关注及对配音的兴趣.为配音基地网罗人才,吸引受众眼球.  相似文献   

10.
以网络热词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进口电影成为近年大众热议的话题之一,从理论上揭示这一现象存在的客观合理性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以翻译策略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展开多视角探讨,认为:1)从翻译专业眼光衡量,本土化翻译是一种迎合电影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归化翻译策略;2)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本土化、特别是网络热词是顺应观众“审美体验”争取电影受众的一种手段;3)大众文化理论揭示了翻译本土化是商品化娱乐性电影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姚伟 《海外英语》2014,(15):146-147,158
字幕翻译作为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更为低廉的成本,更高的同步性,更大的受众范围(包括双耳失聪等残疾人)以及更地道的语言等优势,逐步取代传统配音方式,成为影视翻译人员的首选。该文作者将对近30年国内外字幕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概念及研究视角)进行梳理,并论证字幕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者们提供些许借鉴,从而为中国电影更好的走出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广告翻译作为实用的文体,在译入的时候除了要对于译入语的受众要做到语用顺应外,还应该从互文性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二者的结合将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探讨互文性和顺应论的关系,指出顺应论的基础就是广告的互文性形成的过程,并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广告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以加深对广告语篇中顺应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影在全球的传播,其译制工作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的电影配音翻译呈现出了浓厚的本土化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用跨文化传播这个理论加以阐释.而这种本土化特色在电影配音翻译中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中国式幽默,二是采用流行通俗词汇.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本文提出当今翻译学应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以及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并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最终将修辞的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由于政治演讲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写作风格,使得其翻译难度高于散文、小说等普通文本,本文运用结构顺应理论,通过剖析政治演讲中字词、短语、长句的翻译策略,探讨了结构顺应理论对于政治演讲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吴洁静 《考试周刊》2014,(14):20-22
本文简述了我国译制片的发展历史,明确了影视配音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的共同点及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优秀的影视配音翻译所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并以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于2004年在我国院线公映的译制片版本为例,通过大量列举影片在配音翻译上的精彩与不足,讨论了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可以采用的几项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影片《花木兰》分析意识形态对配音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与西方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通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木兰形象受到了改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也有所显现,揭示配音翻译是对原文对白的改写,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英剧或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作品,展现了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是西方文化传播的途径。字幕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特征,字幕翻译的中文译文良莠不齐,这些因素会影响和误导受众。因此,字幕翻译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唐顿庄园》为例,从语言顺应的视角研究如何将英文字幕恰当地翻译成中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顺应论视角下字幕的翻译方法,改善目前英文字幕的翻译状况,推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磊 《海外英语》2014,(4):119-120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成为了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外国受众传递信息,了解中国。外宣翻译既有翻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翻译策略。该文分析了外宣翻译注重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以及敏锐的政治性三大特征,并探讨了三种常见的外宣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