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集邮文献越来越引起邮人重视,收藏集邮文献的邮友也越来越多。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即相当多的邮友只注重收集,而没有注重学习、研究和利用。笔者认为,目前文献集邮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时期集邮潮的重要波流之一是集邮报刊文献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集邮文献的收藏爱好者。粗粗分析,集邮报刊文献爱好者可大致分成三类,一为集邮的研究与写作者,文献的收集多乃自我服务,有的也在小范围如沙龙与密友间流通;二为纯文献收集者,多以集齐公开发行的邮刊乃至省市一级邮刊为目标,并努力向地市县和内部刊物中的佼佼者拓展,在这二类中间还出现几家向社会开放的个人集邮资料  相似文献   

3.
集邮文献在此文中主要指纸质的印刷物,即邮书邮刊邮报。任何一位集邮文献收藏爱好者都不可能将全世界各种文字的集邮文献都收集齐全,既使是国家举办的集邮图书馆,都没有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绵阳亚洲邮展时,全国民间集邮组织第二次联谊会研讨会被列为亚展活动之一。全国有影响的50多个民间组织大部分到会,200余名代表中,至少有一半是文献集邮的热心者。无论是各种研讨会还是在展场摊位上,只要有集邮文献出售,一般都卖得较好。笔者多年来积极收集与研究各种集邮文献,倾心于集邮刊物、集邮书籍的出版与收藏,关注海内外华邮文献的动态,与许多文献集邮爱好者长期交往,自以为对文献集邮有一定发言权,因此特撰此文,谈谈我对文献集邮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重视集邮文献的情况早已有之,可以说自有集邮文献起,文献集邮就已萌芽。这其中,既有集邮文献的编办者、写作者、组织者;也有一批重视邮识的集邮家。就我国而言,许多早期民间邮刊能够幸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批集邮家悉心收集、精心保存的结果。现在,随着我国集邮水平和集邮受好者整体集邮素质的普遍提高,重视邮识、重视集邮文献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不断激发了广大集邮组织者、工作者、集邮研究写作者和许多邮友编办、写作、出版集邮文献的热情;激发了立广大邮友对集邮文献较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激发了集邮文献研究组织形成与开展活动,引导文献集邮良好发展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献集邮热潮。那么,什么是文献集邮呢?  相似文献   

6.
韩海麟 《上海集邮》2007,(11):22-23
随着集邮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和收藏早期集邮文献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整理、抢救历史文献,满足不同层次集邮者收藏和研究需要的影印本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一些早期集邮文献被多次影印后,仍会有乐此不疲的后来者。如原上海中华邮票会第一种会刊《邮乘》就至少出现了4种影印版本。《邮典》、《近代邮刊》、《金竹邮刊》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集邮报刊的繁荣、科技的发展和集邮爱好者需求扩大,集邮报刊的出版与发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规格求大目前,我国有集邮刊物(包括民刊)数十种,仅2003年创办的邮刊或由报纸改为邮刊的便有近十种,如《封片研究》、《集藏超市》、《华夏专题集邮》、《华夏邮林》、《集邮文献交流》、《文票研究》、《大中集邮》、《新时代收藏》等。2004年又有《岭南集邮》、《文献集邮》、《邮旅》创刊,《银川集邮》也由报纸改为杂志。《集邮博览》由16开64页增加到96页,并增加了彩色插页,装订也改成起脊装订。扩大报刊版面,增加页码,将报纸改为杂志  相似文献   

8.
集邮文献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搜集的对象,一般搜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当地书店购买;二是通过函购;三是在当地邮票市场购买(只有中等规模的邮市才可能会有专门经营邮书报刊的摊位);四是邮友之间互相调剂余缺;五是在拍卖会上竞拍。  相似文献   

9.
集邮文献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搜集的对象,一般搜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当地书店购买,二是通过函购,三是在当地邮票市场购买(只有中等规模的邮市才可能会有专门经营集邮报刊的摊位),四是邮友之间互相调剂交换,五是在拍卖会上竞拍。过去由于集邮者普遍重邮品轻邮识,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对集邮文献的收集与研究不够。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虽然邮市低迷,但集邮文献的收藏与研究却红红火火,引起了集邮媒体与集邮爱好者的关注。2002年1月,由《集邮博览》杂志社组织的文献集邮联谊会在北京成立,至今已形成几  相似文献   

11.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集邮文化的普及和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各地集邮者中关心邮学、注重邮识,对创作、收集、整理和研究集邮文献感兴趣者不断增多。以集邮图书和集邮报刊为主的集邮文献层出不穷并跻身国内、国际大型邮展,其中许多获奖的文献质量也逐年提高,说明了我国集邮文献(图书)的出版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就目前而言,编刊办报、撰写学术论文、出版个人文集、筹办集邮文献展览、开办个人集邮文献收藏馆(室)、组织书评和文献研究等已成为众多集邮者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集邮,如果不懂邮识或邮识浅薄,如果对收藏的对象——邮票缺乏研究或知之甚少,集邮就要走不少弯路。有宝不识宝,伪品当宝收,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阅读邮报邮刊和邮学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邮识水平。我们应该重视收集各种邮刊和邮学书籍。新加坡邮学家冯锦濂先生,不惜巨资,托人求友,收藏了我国各种邮刊。特别是民间邮刊,冯先生搜罗殆尽,他远在海外犹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收  相似文献   

14.
林轩 《集邮博览》2013,(7):32-33
要问我国文献集邮始于何时?其实很难界定。广义的说,有邮刊发行,即有人留存。如我国神州邮票会会刊出版,会员就会收藏,好像文献集邮随着集邮活动与生俱来。狭义的说,指专门从事集邮书刊的收藏,当时只称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大邮人集邮水平的不断 提高,集邮文献的作用越来越得到 大家的重视,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特别是近些年来,文献集邮已成为 集邮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类别。但 是,也应注意到,文献集邮不是仅靠 一些简单收藏活动就能获得成绩 的,而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可以独立 的集邮类别,是一种值得深入学习 与探讨的新领域。因此在文献集邮 中,树立正确的文献集邮观,及时正  相似文献   

16.
邮学家的手稿,包括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两个部分。邮学家的手稿,不论是整部书的书稿,还是单篇文章,都是重要的集邮文献。特别是一些邮学家在他的未成名时所写的著作手稿,包括未被采用者,都极为名贵,因为连他们自己也很少保留这些东西。扩大一些范围,除了邮学家的手稿外,他们为别人批改的著作,各级集邮报刊编辑们批改的著作,也是集邮文献。对于上述这类集邮文献,目前注意收藏的人为数甚少,人们尚未认识它的重要性。当然,这与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杂志社创办“文献集邮联谊会”,这无疑是中国广大集邮文献爱好者的福音。在我国,喜欢收集、整理和研究集邮文献的人很多,如果通过联谊会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那么对于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好集邮文献这个课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19.
我的集邮乐     
集邮是种爱好,也是一种乐趣, -个集邮爱好者,经过多方努力寻觅 到自己渴望已久的邮品或增长了新的 邮识都会感到有无限的乐趣。我感到, 在集邮过程中,与邮友的交往也会让 人领略到极大的乐趣,而此种乐趣却 不是任何-个集邮者都能得到的。 何塞·胡安·奥索里奥·佩雷斯 是墨西哥的一位集邮爱好者,今年已  相似文献   

20.
去年初,集邮博览杂志社牵头成立了集邮文献爱好者联谊会,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迈人了新阶段。笔者收集到一枚以f文献﹂命名的邮戳,为文献爱好者助兴增添乐趣。一枚“文献”邮政日戳@原化周!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